貂尾旄头马正骄,蒙茸裘带更飘萧。
绣衣使者俱椎结,梵字金章己佩腰。
采葛可纫聊野服,遗簪虽敝亦前朝。
楚囚自傍南冠泣,倚遍新亭泪未消。
貂尾旄头马正骄,蒙茸裘带更飘萧。
绣衣使者俱椎结,梵字金章己佩腰。
采葛可纫聊野服,遗簪虽敝亦前朝。
楚囚自傍南冠泣,倚遍新亭泪未消。
这首诗描绘了服饰与时代变迁的主题,通过对比昔日与现今的衣冠差异,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感慨。
首联“貂尾旄头马正骄,蒙茸裘带更飘萧”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昔日贵族服饰的奢华与威严。貂尾、旄头是贵族服饰上的装饰品,马匹的骄傲姿态与人的服饰相映成趣,展现出一种雍容华贵的气派。而“蒙茸裘带更飘萧”则通过形容衣物的蓬松与飘逸,进一步渲染出一种不凡的气质。
颔联“绣衣使者俱椎结,梵字金章己佩腰”则将视角转向了官员与宗教人士的装束。绣衣使者,即穿着绣花官服的官员,而“椎结”则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发型,这里可能象征着身份的转变或文化的交融。梵字金章,指的是佛教僧侣佩戴的标志,显示出宗教信仰在社会中的影响。这一联通过对比不同群体的服饰变化,暗示了社会结构与信仰的变迁。
颈联“采葛可纫聊野服,遗簪虽敝亦前朝”转而探讨了普通民众的服饰变化。采葛,即野生葛藤,可以用来编织衣物,这里的“采葛可纫”可能象征着人们回归自然、简朴的生活方式。而“遗簪虽敝亦前朝”,则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即使旧物破败,仍能勾起对往昔的回忆。
尾联“楚囚自傍南冠泣,倚遍新亭泪未消”引用了楚囚戴南冠的典故,表达了对变革中失去传统与归属感的哀叹。楚囚,指被俘的楚国囚徒,南冠则是楚国的帽子,这里借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倚遍新亭,新亭位于南京,此处可能暗指面对新政权的无奈与伤感。整联通过楚囚的形象和倚遍新亭的动作,深刻地表达了对旧日时光的留恋与对现实变迁的无奈。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服饰变化的描绘,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变迁和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