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鸠拖雨过中条,清意令人酒半消。
香霭画帘凝不动,烟沉绿树聚还飘。
大田多稼望中变,八月沧江枕上潮。
耕凿虽勤皆帝力,升平今见到渔樵。
鸣鸠拖雨过中条,清意令人酒半消。
香霭画帘凝不动,烟沉绿树聚还飘。
大田多稼望中变,八月沧江枕上潮。
耕凿虽勤皆帝力,升平今见到渔樵。
这首诗描绘了元末明初时期的一场喜雨景象,诗人王翰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后清新宁静的自然风光和人们因雨水而带来的喜悦之情。
首句“鸣鸠拖雨过中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布谷鸟在山间飞翔,拖着雨滴的声音,营造出一种雨后山间的静谧氛围。接着,“清意令人酒半消”一句,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感受联系起来,雨后的清新之气仿佛能让人的心情变得愉悦,连半醉的状态也因之消散。
“香霭画帘凝不动,烟沉绿树聚还飘”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雨后空气中的香气和烟雾,它们在画帘前凝固不动,却又在绿树间聚集又飘散,展现出雨后自然界的动态美。
“大田多稼望中变,八月沧江枕上潮”则转向对农业丰收的期待与喜悦,雨后的田野变得更加肥沃,八月的江水在梦中也似乎涨起了潮水,预示着丰年即将到来。
最后,“耕凿虽勤皆帝力,升平今见到渔樵”表达了对天降甘霖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国家太平盛世的向往,认为即使是辛勤的农夫和渔人也能享受到和平与繁荣带来的幸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社会和谐的渴望,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作品。
行春日已晓,桂楫逐寒烟。
转曲遥峰出,看涛极浦连。
入京当献赋,封事更闻天。
日日趋黄阁,应忘云海边。
朔野正秋风,前程见碛鸿。
日西身独远,山转路无穷。
树隔高关断,沙连大漠空。
君看河外将,早晚拟平戎。
曲岸风雷罢,东亭霁日凉。
新秋仍酒困,幽兴暂江乡。
摇落真何遽,交亲或未忘。
一帆彭蠡月,数雁塞门霜。
俗态虽多累,仙标发近狂。
声名佳句在,身世玉琴张。
万古山空碧,无人鬓免黄。
骅骝忧老大,鶗鴂妒芬芳。
密竹沉虚籁,孤莲泊晚香。
如何此幽胜,淹卧剧清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