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巷曰陋巷,作斋为茅斋。
何愧安乐窝,其志安在哉。
有子醉六经,有眼照九垓。
应羡常山水,长从城下来。
榜巷曰陋巷,作斋为茅斋。
何愧安乐窝,其志安在哉。
有子醉六经,有眼照九垓。
应羡常山水,长从城下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邵司法的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与精神追求,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哲学意味。
首先,“榜巷曰陋巷,作斋为茅斋”两句,以简朴的语言勾勒出邵司法居住环境的朴素与宁静。陋巷虽小,却能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而茅斋作为他的读书之所,更显其对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
接着,“何愧安乐窝,其志安在哉”两句,表达了邵司法对于生活态度的独特见解。他不以物质的富足为满足,而是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这种精神境界超越了简单的物质享受,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有子醉六经,有眼照九垓”则进一步展现了邵司法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智慧与远见。他不仅亲自教授孩子经典学问(六经),还鼓励他们放眼世界,拥有广阔的视野和胸怀。这样的教育理念,既注重知识的传承,又强调个人成长与社会关怀的结合,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最后,“应羡常山水,长从城下来”两句,通过自然界的山水之美,象征着邵司法追求的精神境界。他向往自然,渴望从喧嚣的城市生活中抽离出来,寻找心灵的宁静与和谐。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对内心世界纯净与自由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邵司法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化品味、高尚的人生追求以及深邃的精神世界。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更是一曲对理想人格的赞歌,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自信。
通籍客京华,身显心仍寂。
耽吟聚名流,溪山亦生色。
春秋佳日多,尊酒谋良觌。
倚树听新声,涉露采芳泽。
振笔发高吟,奇情透金石。
欣赏倾众情,欢饮忘形迹。
日落各言旋,相思复相觅。
延昌宫中国祚短,神龙堕地化作犬。
杨婆咒祷空纷纷,宁知金翅衔王孙。
王孙忆翁须好作,翁死旬时还奏乐。
花枝袅袅春绵绵,杨郎宫中恣醉眠。
狐裘锦衣左右直,徐郎殿前躬画敕。
宁失官家朝,莫犯周侯刀。
宁违至尊训,莫拒舍人命。
禁中刀敕空纵横,国运讵识归宣城。
尚书不言侍中走,举朝尽醉吴兴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