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重清寒透紫貂,睢阳城外发行轺。
西风满目芦花白,疑是秋江上早潮。
霜重清寒透紫貂,睢阳城外发行轺。
西风满目芦花白,疑是秋江上早潮。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从睢阳出发时所见的景象,充满了浓厚的季节感和地域特色。
首句“霜重清寒透紫貂”,以“霜重”和“清寒”点明了季节特征,霜的厚重与寒冷直接穿透了紫色的貂皮大衣,营造出一种深秋的凛冽氛围。这里的“紫貂”不仅是一种衣物的象征,也暗示了出行者的身份或地位,增添了一丝尊贵之气。
次句“睢阳城外发行轺”,交代了地点和行动。“发行轺”即驾车出行,这里特指在睢阳城外开始旅程,既说明了行进的方向,也预示着即将展开一段新的旅程。
第三句“西风满目芦花白”,描绘了沿途的自然风光。西风劲吹,芦花随风飘扬,一片洁白,满目皆是。这不仅展现了秋季的自然景观,也通过“满目”二字,强化了视觉效果,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秋风的凛冽和芦花的轻盈。
最后一句“疑是秋江上早潮”,将眼前的景色与远处的秋江早潮相联系,产生了一种错觉美。芦花的白与江水的流动相映成趣,仿佛是早潮的前兆,给人以无限遐想。这种将静景与动景结合的手法,既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又增添了诗歌的意境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霜、寒、紫貂、西风、芦花、秋江等元素的描绘,构建了一个充满秋意和旅情的画面,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和对旅途的期待之情。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