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君更上筑金台,世难民劳藉俊才。
自有声名驰羽檄,不妨谈笑奉尊罍。
元规楼迥清风满,匡俗山春画障开。
莫忘故人离别恨,海潮回处寄书来。
烦君更上筑金台,世难民劳藉俊才。
自有声名驰羽檄,不妨谈笑奉尊罍。
元规楼迥清风满,匡俗山春画障开。
莫忘故人离别恨,海潮回处寄书来。
这首诗是徐铉在唐末宋初时期创作的,名为《送龚员外赴江州幕》。从艺术风格和用词来看,这首诗展现了古典文学中典型的送别主题,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国家与民众的关怀。
“烦君更上筑金台,世难民劳藉俊才。” 这两句表达了对朋友才能的高度评价和期望。诗人鼓励龚员外在仕途上继续进取,如同建造高台一般,而“世难”二字暗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国家急需有才能的人士出力挽狂澜。
“自有声名驰羽檄,不妨谈笑奉尊罍。”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种从容不迫的优雅场景。诗人相信龚员外凭借其才华和声望,即便在远离京城的地方也能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款待。
“元规楼迥清风满,匡俗山春画障开。” 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龚员外新环境的美好祝愿。元规楼作为高耸的建筑,可以俯瞰四周的风光,而“匡俗山”则是一处未经世事侵扰的清幽之地,春日开启画障,意味着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图景。
最后,“莫忘故人离别恨,海潮回处寄书来。” 这两句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不舍。尽管朋友即将远行,但诗人希望他不要忘记那些共同度过的时光,以及彼此之间的情谊。通过“海潮”这一意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朋友离别的复杂情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友人的送别之作,也是一种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也蕴含着诗人个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关切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