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手持隐静书,示我刊成送行句。
飘忽如云不可留,又归隐静山中去。
自谓为僧亦有缘,获事老师非易遇。
第念学道须遍参,要證此心归宿处。
退量天分不如人,亦复性资非颖悟。
那能终日坐蒲团,只看水上浮杯渡。
挑囊亦欲走诸方,趁此年龄犹未暮。
他时参竟却归来,伴我老师岩上住。
上人此意似可嘉,止是出家儿调度。
老师若也可其言,不应忘却来时路。
上人手持隐静书,示我刊成送行句。
飘忽如云不可留,又归隐静山中去。
自谓为僧亦有缘,获事老师非易遇。
第念学道须遍参,要證此心归宿处。
退量天分不如人,亦复性资非颖悟。
那能终日坐蒲团,只看水上浮杯渡。
挑囊亦欲走诸方,趁此年龄犹未暮。
他时参竟却归来,伴我老师岩上住。
上人此意似可嘉,止是出家儿调度。
老师若也可其言,不应忘却来时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弟子对师傅的深情思念和对修行的执着追求。开篇“上人手持隐静书,示我刊成送行句”,展示了师长赠送法门要诀,鼓励弟子继续修道。接下来的“飘忽如云不可留,又归隐静山中去”表达了对逝去光阴的感慨,以及对山林深处寂静生活的向往。
“自谓为僧亦有缘,获事老师非易遇”,弟子认为能够成为僧人并得到师傅指导是缘分,使人感到珍贵。紧接着的“第念学道须遍参,要證此心归宿处”显示了对佛法的渴望和探求,以及寻找心灵归宿的决心。
在“退量天分不如人,亦复性资非颖悟”中,诗人表达了一种谦虚与自知之意,承认个人的修为与天赋不同,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即刻领悟。随后的“那能终日坐蒲团,只看水上浮杯渡”,则是对长时间打坐冥想的困难,以及生活中的世俗琐事(如水上漂浮的叶片)所做的比喻。
诗人在“挑囊亦欲走诸方,趁此年龄犹未暮”中表达了出游四方的愿望和利用青春时光的决心。最后,“他时参竟却归来,伴我老师岩上住”,则预示着未来将会回到师傅身边,与之共同居住在山中。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对佛法修行的执着追求,对师傅的尊敬和思念,以及对于修道过程中的自我认识与反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平静与坚定,是一篇充满禅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