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其八》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其八》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古风

净名毗耶中,妙喜恒沙外。

初无来往相,二土同一在。

云何定慧师,尚欠行脚债。

请判维摩凭,一到东坡界。

(0)
鉴赏

这是一首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和个人情操。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融合了佛教哲理与日常生活的情感表达。

首句“净名毗耶中,妙喜恒沙外”,借用佛教术语“净名”指净土宗的核心修持对象,即阿弥陀佛,“毗耶”意为莲花座,象征清净和圣洁。诗人将自己置于净土之中,表现出对心灵净化的追求。而“妙喜恒沙外”则是形容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达到了悲欣交加、超越世俗的境界。

次句“初无来往相,二土同一在”,表明了诗人对于佛教中“二土”(自性净土与他力净土)的理解。这里强调的是本有清净之心,无需外求,而是内外合一,达到一种超脱世间纷争的境界。

第三句“云何定慧师,尚欠行脚债”,则是诗人自嘲,表达了对自己修持不够、对佛法理解还不深刻的自我反省。这里的“定慧师”应指的是专门传授禅定智慧的高僧,而“尚欠行脚债”则是在说尽管诗人在世间已经有所修为,但对于禅定的修持仍然有欠缺,需要继续努力。

最后两句“请判维摩凭,一到东坡界”,是对佛教经典《维摩诘所说经》中维摩诘居士的智慧和能力的赞颂。诗人希望能像维摩诘那样达到不拘一格、超凡脱俗的境界,并且一旦到达自己心灵的“东坡界”,就能够真正理解并实践佛法的精髓。

整首诗通过对佛教理念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平和与自我超越,同时也流露出对于自身修为不足的反思和对于更高境界的向往。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读曲歌八十九首·其七十二

人传我不虚,实情明把纳。

芙蓉万层生,莲子信重沓。

(0)

述山贫诗

佣涤倦闾闬,耕牧惫松丘。

制荷依露壑,搴若逗霜洲。

鬓垂惊年素,肤耗盈带忧。

幸有深栖性,幽山可以留。

(0)

晋江左宗庙歌十一首·其十歌哀皇帝

于穆哀皇,圣心虚远。雅好玄古,大庭是践。

道尚无为,治存易简。化若风行,民犹草偃。

虽曰登遐,徽音弥阐。愔愔云韶,尽美尽善。

(0)

三洲歌·其一

送欢板桥湾,相待三山头。

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

(0)

荆州童谣

芒笼目,绳缚腹。殷当败,桓当复。

(0)

兰亭诗二首·其二

烟煴柔风扇,熙怡和气淳。

驾言兴时游,逍遥映通津。

(0)
诗词分类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诗人
刘大夏 洪迈 康与之 潘耒 郑梦周 张谓 陆容 陈人杰 许敬宗 刘铭传 范致虚 王士祯 赵令畤 徐陵 李九龄 杨炎正 孙星衍 赵葵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