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平无事上元节,丝竹歌声更互发。
自从雨后最晴明,不似往年今岁别。
死来无意在遨游,常愧三光明皎洁。
千门万户乐喧喧,就中年少无暂歇。
天街红燄布群星,晃炀人间斗明月。
承平无事上元节,丝竹歌声更互发。
自从雨后最晴明,不似往年今岁别。
死来无意在遨游,常愧三光明皎洁。
千门万户乐喧喧,就中年少无暂歇。
天街红燄布群星,晃炀人间斗明月。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上元节(即元宵节,中国传统的灯节)庆祝的情景。开篇“承平无事上元节”与“丝竹歌声更互发”,就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和平时期的节日气氛,其中音乐与歌声交织,充满了喜悦之情。
紧接着,“自从雨后最晴明,不似往年今岁别”,诗人通过对比往年与今年的不同,突出了今年上元节之后天气格外晴朗的特点。这样的比较不仅增添了一份新鲜感,也让庆祝活动显得更加特别。
然而,在“死来无意在遨游,常愧三光明皎洁”这两句中,诗人流露出一丝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净化的情怀。"死"此处可能指的是对物欲的放弃,而非字面意义上的死亡。"三光"通常指日月星,这里代表了自然界最纯洁的元素,诗人感到自己不如这些自然之物那样明净。
接下来的“千门万户乐喧喧,就中年少无暂歇”则回到了节日的热闹场景。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欢庆中,而年轻人更是整日整夜地参与其中,不愿意有片刻的休息。
最后,“天街红燄布群星,晃炀人间斗明月”用了更加绚丽的笔触来描写夜空中的景象。"天街"指的是星辰构成的天幕,而"红燄"则是对灯火或烟花的形容,它们与繁星点缀,共同装饰着夜晚的天际。最后一句,则将明亮的月亮与其它光源相比较,突出了那夜晚最为耀眼的存在。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上元节盛况,更通过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展开了一场文化、哲学甚至宇宙观的交响。
抟将盛事更无馀,还向桥边看旧书。
东越独推生竹箭,北溟喜足贮鲲鱼。
两回谁解归华表,午夜兼能荐子虚。
须把头冠弹尽日,怜君不与故人疏。
太极之年混沌坼,此山亦是神仙宅。
后世何人来飞升,紫阳真人李八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