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尘高战鼓酣,惜无赤壁顺风帆。
城池险固为楼百,郡邑萧条有户三。
明主依然劳圣虑,诸君岂得尚清谈。
呜呼颇牧不复作,谁与儿郎共苦甘。
江北尘高战鼓酣,惜无赤壁顺风帆。
城池险固为楼百,郡邑萧条有户三。
明主依然劳圣虑,诸君岂得尚清谈。
呜呼颇牧不复作,谁与儿郎共苦甘。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战争时期的景象与心境,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局的担忧和对英雄事业的无限憾意。首句“江北尘高战鼓酣”直接勾勒出一幅激烈的战场画面,战争的紧张气氛扑面而来,“惜无赤壁顺风帆”则是诗人对于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刘备、诸葛亮等英雄借东风大败曹操的英勇事迹表示遗憾,表明现在缺乏这样的英雄和机遇。
“城池险固为楼百,郡邑萧条有户三”两句则描绘出战乱时期城堡坚固却人烟稀少的荒凉景象,这种景致与前文的战争气氛相呼应,再次强化了诗人的忧虑情怀。
“明主依然劳圣虑,诸君岂得尚清谈”表达了诗人对于统治者的期望和对士大夫阶层的责问。明主即英明的君主,这里暗示着希望有智慧的领导者能够解决时局的困扰;而“诸君岂得尚清谈”则是一种反讽,质疑那些士大夫们是否还能像往常那样从事闲适的文学讨论。
最后两句,“呜呼颇牧不复作,谁与儿郎共苦甘。”诗人发出感叹,表达了对英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的哀愁,以及对于未来能够与之共同承受苦难和享乐的伙伴的渴望。这里的“呜呼颇牧”指的是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通过这种意象强调了一种时代变迁、英雄不再的感慨。
总体而言,这首诗是对时局的深刻反思和对于英雄事业的无限留恋。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现实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的渴望,展现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