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居倦烦暑,园圃久不窥。
雨馀秋气新,红叶生紫梨。
形骸得萧散,不知环堵卑。
何能效流俗,把酒须菊枝。
登高已可醉,四野青云垂。
端居倦烦暑,园圃久不窥。
雨馀秋气新,红叶生紫梨。
形骸得萧散,不知环堵卑。
何能效流俗,把酒须菊枝。
登高已可醉,四野青云垂。
这是一首描绘深秋景象的诗,充满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赏与向往。开篇"端居倦烦暑,园圃久不窥",表达了诗人在炎热夏日的疲惫,以及因而疏于园中游走的情形。这两句设定了一种静谧、隐逸之情。
接着"雨馀秋气新,红叶生紫梨",则是转换季节,描绘了秋天一场细雨过后,那清新的空气和映照着金黄色光辉的梨树。这里的意象丰富,通过对比鲜明的颜色——红与紫,强调了秋天果实的饱满与美丽。
"形骸得萧散,不知环堵卑"一句,展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万物变化的感悟和顺应。"形骸"指的是树木枯干的样子,而"萧散"则是风吹过叶子时的声音。这两词组合使用,不仅描绘出秋天景象,也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归于自然的心境。
"何能效流俗,把酒须菊枝。登高已可醉,四野青云垂"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精神追求。他并不愿意随波逐流地过着平庸无奇的日子,而是选择与大自然为伴,借助酒精和菊花来感受生命之美。"登高已可醉"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而"四野青云垂"则描绘出诗人所处之地的壮丽景观。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传递了诗人对于生命、自然和精神自由的深刻感悟。
山翠湖光昼掩扉,珠宫缥缈晚钟微。
僧寻三竺沿堤过,鹤认孤山背水归。
桥影乱分公子棹,荷香轻著美人衣。
繁华不醉飘零客,愁听啼鹃又夕晖。
天生孔子,纵之为圣。生知安行,仁义中正。
师道兴起,从游三千。往圣是继,道统流传。
六经既明,以诏后世。三纲五常,昭然不替。
道德高厚,教化无穷。人极斯立,天地同功。
生民以来,卓乎独盛。允集大成,实天所命。
有天下者,是尊是崇。曰性圣道,曷敢勿宗。
顾予眇躬,承此大业。惟圣之谟,于心乃惬。
用之为治,以康兆民。圣泽流被,万世聿新。
报典之隆,尤在阙里。庙宇巍巍,于兹重美。
文诸贞石,以光于前。木铎遗响,于千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