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澄何所事,腕动尽相随。
雅合谈元执,那堪临阵麾。
檀称香是体,玉以德为仪。
有愿皆能遂,余心惧在兹。
心澄何所事,腕动尽相随。
雅合谈元执,那堪临阵麾。
檀称香是体,玉以德为仪。
有愿皆能遂,余心惧在兹。
此诗《咏如意》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通过对如意这一物件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
首句“心澄何所事”,诗人以“心澄”开篇,暗示内心的纯净与宁静,仿佛在说,心灵的澄清让一切杂念都烟消云散,只留下纯粹的思考与感受。接下来,“腕动尽相随”,则描绘了如意作为手工艺品的灵动与和谐,手腕的每一次动作都能精准地与如意的形态相呼应,展现出技艺的高超与作品的完美融合。
“雅合谈元执,那堪临阵麾”,这两句进一步赞美如意的精妙设计与实用功能。无论是谈论其哲学意义(“元执”可能暗指道家的“元始天尊”或宇宙本源之意),还是将其比作战场上的指挥(“临阵麾”),都体现了如意在不同场合都能发挥独特作用的特性,既具有高雅的审美价值,又具备实际的使用价值。
“檀称香是体,玉以德为仪”,这里通过“檀”与“玉”的对比,强调了如意材质的选择与象征意义。“檀称香”可能是指檀木的香气,象征着如意的内在品质与精神追求;而“玉以德为仪”则直接点明了如意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质作为行为准则和礼仪典范,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寓意。
最后,“有愿皆能遂,余心惧在兹”,表达了如意能够实现人们心中所愿的神奇力量,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如意所蕴含的美好愿望和期待的敬畏之心。这句话不仅赞美了如意的实用性,更赋予了它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力量,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
综上所述,《咏如意》不仅是一首对如意这一传统工艺品的赞美诗,更是对美好愿望与高尚品德的颂扬,体现了诗人对艺术、生活与人性深刻的理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