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藜寻学舍,抠衣向讲堂。
杏坛花正落,槐市叶新长。
聚徒疑鲁国,游人即郑乡。
先生坐不议,弟子入成行。
邴元供洒埽,刘俊脱衣裳。
组带填中塾,青衿溢下庠。
佩猳情已变,术蚁艺应光。
寄语安眠者,无为粪土墙。
杖藜寻学舍,抠衣向讲堂。
杏坛花正落,槐市叶新长。
聚徒疑鲁国,游人即郑乡。
先生坐不议,弟子入成行。
邴元供洒埽,刘俊脱衣裳。
组带填中塾,青衿溢下庠。
佩猳情已变,术蚁艺应光。
寄语安眠者,无为粪土墙。
这首诗描绘了王绩对古代学校教育的向往与赞美。诗中通过“杖藜寻学舍”、“抠衣向讲堂”等细节,生动展现了学子们求学的虔诚与执着。杏坛与槐市的自然景象,既衬托出学习环境的宁静美好,也寓意着知识的丰富与深邃。聚徒、游人、先生与弟子的互动,体现了儒家教育的严谨与和谐。
诗中还特别提到了邴元和刘俊两位学生,他们分别负责打扫与脱衣裳,这些细节不仅展示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尊重与投入,也反映了古代教育中劳动与学习相结合的传统。组带与青衿的描述,象征着学生们的身份与地位,而“中塾”与“下庠”的区分,则体现了古代教育体系的层次分明。
最后,“佩猳情已变,术蚁艺应光”两句,表达了对古代学者追求学问、改变命运的敬仰之情。“寄语安眠者,无为粪土墙”,则寄寓了诗人对那些沉迷于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者的警示,鼓励人们珍惜学习的机会,追求知识与智慧的光芒。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学校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古代教育的美好愿景,以及对知识与智慧的尊崇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