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符东麓卓立峰,图志犹称是朗公。
人尽云然胡独不,飘飘合掌行云空。
又如达摩面岩壁,复传曾有点头石。
一之为甚可再乎,初祖生公笑可惜。
兴来为写朗公貌,三鬣何曾求曲肖。
眉毛拖地至今然,海月团团镜光照。
玉符东麓卓立峰,图志犹称是朗公。
人尽云然胡独不,飘飘合掌行云空。
又如达摩面岩壁,复传曾有点头石。
一之为甚可再乎,初祖生公笑可惜。
兴来为写朗公貌,三鬣何曾求曲肖。
眉毛拖地至今然,海月团团镜光照。
这首诗由清朝诗人弘历所作,名为《朗公石歌并为图》。诗中描绘了朗公石的形象与故事,以朗公石为中心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首句“玉符东麓卓立峰”描绘了朗公石所在的位置,位于玉符山的东麓,独立于群峰之中,形象地展示了其独特与高耸的姿态。接下来,“图志犹称是朗公”则点明了朗公石的历史地位,图志上仍将其视为朗公的象征,强调了其作为历史遗迹的重要性。
“人尽云然胡独不,飘飘合掌行云空”两句,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对朗公石独特之处的赞美。众人皆知朗公石的存在,但只有朗公石本身能以飘渺的姿态,如同合掌行云般自由自在,展现出其超凡脱俗的气质。
“又如达摩面岩壁,复传曾有点头石”将朗公石与佛教中的达摩大师相联系,进一步增强了其神秘与神圣的色彩。达摩面壁而坐,朗公石则仿佛曾经有过点头的痕迹,这种类比不仅丰富了朗公石的故事背景,也赋予了它更多的文化内涵。
“一之为甚可再乎,初祖生公笑可惜”则表达了对朗公石独特性的珍惜与赞叹。诗人认为,这样的奇景难得一见,不应轻易被忽视或遗忘。
“兴来为写朗公貌,三鬣何曾求曲肖”展现了诗人创作时的激情与投入,他愿意为朗公石绘制肖像,力求捕捉其独特的神韵与风采。
“眉毛拖地至今然,海月团团镜光照”最后两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朗公石的形态特征——眉毛似乎可以拖到地面,如同海上的满月在镜面上映照出的光芒,既形象又富有诗意,完美地结束了这首诗,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整首诗通过对朗公石的描绘与赞美,不仅展现了其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也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诗人的情感表达,是一首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旅倦憩江观,病齿废谈诵。
之子特相求,礼殚意弥重。
自言绝学馀,有志莫与共。
手持一编书,披历见肝衷。
近希小范踪,远为贾生恸。
兵符及射艺,方技靡不综。
我方惩创后,见之色亦动。
子诚仁者心,所言亦屡中。
愿子且求志,蕴蓄事涵泳。
孔圣固惶惶,与点乐归咏。
回也王佐才,闭户避邻閧。
知子信美才,大构中梁栋。
未当匠石求,滋植务培壅。
愧子勤绻意,何以相规讽?
养心在寡欲,操存舍即纵。
岳麓何森森,遗址自南宋。
江山足游息,贤迹尚堪踵。
何当谢病来,士气多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