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杨孟潜挽诗》
《杨孟潜挽诗》全文
明 / 杨士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芳春奋科目,令器比玙璠。

致孝亲闱乐,传经学者尊。

一朝随化物,群行载词垣。

光华知不泯,况有凤毛鶱。

(0)
鉴赏

这首挽诗《杨孟潜挽诗》由明代诗人杨士奇所作,是对逝者杨孟潜的深切悼念与赞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逝者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其家族荣耀的延续。

首句“芳春奋科目”,以春天的生机盎然比喻杨孟潜年轻时积极进取,参加科举考试,展现了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一面。接下来的“令器比玙璠”则进一步赞扬其才德兼备,如同珍贵的美玉一般,寓意其品德高尚、才能卓越。

“致孝亲闱乐,传经学者尊”两句,既体现了杨孟潜对家庭的孝顺,也表明他在学术上的贡献,受到学者们的尊敬。通过这两句,诗人强调了杨孟潜不仅在个人修养上达到了高度,还在社会文化传承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朝随化物,群行载词垣”描绘了杨孟潜逝世的情景,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精神和影响力依然存在,如同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词垣,这里可能是指文学创作或文坛的地位,暗示其作品和思想将被后人铭记。

最后,“光华知不泯,况有凤毛鶱”表达了对杨孟潜家族荣耀的延续的期待。光华不灭意味着他的精神和成就将永远被人们怀念;而“凤毛鶱”则是对后代继承者才能出众的比喻,预示着杨氏家族的荣耀将在后辈中继续发扬光大。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深情地表达了对杨孟潜的缅怀与敬仰,同时也寄托了对家族荣耀传承的美好愿望。

作者介绍
杨士奇

杨士奇
朝代:明   字:士奇   号:东里   籍贯: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   生辰:1366~1444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猜你喜欢

送金少卿祭扫南归

去年奉敕我还乡,今年奉敕卿还乡。

我违乡国四十载,卿违乡国三十霜。

仕者还乡总□□,卿逢故旧当尽情,明年春风朝北京。

(0)

题崔氏重庆堂

昌黎县中山水清,自昔挺特生贤英。

上究羲农至周孔,攘辟老佛大道明。

我敬其人想其处,身縻禄仕无由去。

崔生近日起昌黎,邂逅相逢谈所慕。

生昔泮水来游歌,明经三十登贤科。

铁冠霜简入乌府,岁久政誉传流多。

天官奏绩天颜悦,五采祥云腾凤敕。

堂上双亲共拜恩,更有重闱岁将百。

重庆堂中春昼长,寿酒日进青瑶觞。

四亲三百又馀岁,白发苍颜皆乐康。

家庆融融由世德,兰玉森森荫松柏。

剩取诗书遗后来,岂无继续昌黎伯。

(0)

送李员外致仕

荆玉韫在石,光润被林丘。

明珠潜九渊,清耀亦上浮。

君子未显达,芳誉难可廋。

挺特松柏心,耻与桃李侔。

一朝被采择,共睹升琳璆。

岂不贵且重,廊庙未及收。

邓林有奇才,匠石当知求。

丈夫高世节,焉能衒自售。

冉冉年岁驰,决意无淹留。

九河潦水净,行云淡油油。

零露浥丹桂,天香满道周。

飘然拂衣去,清风含九秋。

(0)

步过田家有述

联步营南门,偶寻野人庐。

庐舍类南土,缭垣树扶疏。

初柳扬青条,杏萼亦已舒。

皤皤舍下叟,迎客近门枢。

客问何乡人,理生今焉如。

跽答家徐州,始来十五馀。

生男皆壮夫,有孙亦跄趋。

大男荷戈殳,众男务菑畬。

公私昔少事,温饱常晏居。

老身就衰颓,官长日侵渔。

去年旱复潦,所穫瓶盎储。

何以备家食,指顾屋南隅。

园畦五六亩,果木百十株。

折李接桃根,为力勤亦劬。

三岁结李实,累累蕃且腴。

盈筐易斗粟,足给朝夕需。

言已意自得,闻之亦惭余。

机巧予所厌,所悯为利驱。

博树起后世,要非仁者徒。

两戕合一体,缠纠封皮肤。

虽能夺天造,本末固已殊。

物性循自然,古人岂其愚。

兴怀淳朴风,俛默增叹吁。

(0)

题宾畿弟竹石图

园林春雨后,新竹翠凌云。

还荫云根润,虨虨绿藓文。

清风来白日,潇洒净尘氛。

(0)

高邮冰泮发舟

晚泊高邮城,雨雪竟连日。

念彼役人劳,寓此盂城驿。

扁舟候晴发,河冰复鳞积。

因之累宿留,令我心悁悒。

忽报寒冱解,喜泛春流碧。

直过大江东,此地成追忆。

(0)
诗词分类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诗人
司马承祯 许稷 何焯 谢混 鸠罗摩什 可朋 金俊明 陈文述 贺兰进明 虞仲文 舒元舆 焦循 刘定之 李从善 嵇璜 鲍令晖 李元度 裴秀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