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记正月二十五日西湖之游十五首·其三》
《记正月二十五日西湖之游十五首·其三》全文
宋 / 方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一夜缁郎刬醮坛,三清四圣化泥团。

也曾输与林灵素,顶上曾缨德士冠。

(0)
翻译
一夜之间,黑衣法师清扫了祭祀坛
三清四圣的形象都化为了泥土塑像
注释
一夜:形容时间很短。
缁郎:指修行者或僧人。
刬醮坛:清扫祭祀坛,可能指道教仪式。
三清:道教中的三位最高神,即玉清、上清、太清。
四圣:泛指众多神仙。
化泥团:变为泥土塑像。
也曾:也曾经。
输与:给予,这里指被赋予。
林灵素:道教人物,南宋时著名的道士。
顶上:头部。
缨:帽带,这里比喻头饰。
德士冠:道德高尚者的冠冕,可能指道教中的某种象征。
鉴赏

这段文字是方回在宋末元初时期所写的诗句,属于《记正月二十五日西湖之游十五首》中的第三首。从这些行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赏以及内心世界的反映。

"一夜缁郎刬醮坛" 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场景,可能是在西湖的一处寺庙中,一夜之间僧人将酒坛洗涤干净,为的是第二天的某种仪式或庆典。这里的“缁”字用得非常巧妙,它既可以指代修行者的生活,也隐喻着心灵上的洁净。

接着的"三清四圣化泥团",则是对道教和佛教中神圣之物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于宗教信仰的一种敬畏之情。这里的“三清”指的是道家的玉清、上清、太清三重天界,而“四圣”则可能是指佛教中的某些圣者,这些神圣之物在诗中被化作泥团,体现了宗教理念与世俗生活之间微妙的关系。

"也曾输与林灵素" 这一句,则是作者回忆自己曾经和林灵素(唐代道士)一样,也有过追求仙道的时期。这里的“输”字,意味着作者在精神上与林灵素相通。

最后的"顶上曾缨德士冠",则表达了作者曾经戴过象征道德修养的帽子,这里“顶上”强调的是这不仅是外在的装饰,更是内心对于道德的追求和实践。整句流露出一股淡泊名利、追求精神境界的心境。

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方回不仅对自然景物有着深刻的观察力,对于宗教信仰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与体验。他在诗中融入了个人经历和情感,使得每一句都承载着丰富的情境和意象。

作者介绍
方回

方回
朝代:宋   字:万里   号:虚谷   籍贯:宋元间徽州歙县   生辰:1227—1307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猜你喜欢

游大翮山

路盘空翠上青天,下望皇州一点烟。

云叶堆来人脚底,日华垂在马头前。

露花烟草芬兰麝,百籁群鸣播管弦。

可笑旧游王次仲,不来寻谒酒中仙。

(0)

春旱郊园诸花犹盛醉归憩槐盖阴下

渴雨苗虽未发荣,可无芳意慰坤灵。

草缘近水堤边绿,柳绕新池岸上青。

花匠斗供春制度,曲生专与我调停。

且倾翠盖谁如故,依旧槐阴满后庭。

(0)

燕市送客归长安故居

黄金台上望长安,何处青山是故山。

虹断桥梁分雨脚,露摇珠颗偃荷盘。

归心暗逐飞鸿尽,病眼空将倦鸟还。

芳草不随游子去,日斜烟淡倚阑干。

(0)

春日和林寄赵虎岩吕龙山

年年芳草怨王孙,日日幽人独倚门。

踪迹飘零又寒食,别离滋味奈黄昏。

一楼风雨欺归梦,万里云山动客魂。

欲写相思寄双鲤,乱离春水雪消浑。

(0)

问真宰

九色夜明珠,岂不有光彩。

终惜暗投人,含情欲谁待。

不惜珊瑚鞭,为君策驽骀。

此意竟何如,将可问真宰。

(0)

后凯歌词九首·其八金水道

旁张虎翼搀风陈,直突龙城袭雪山。

连夜可侦金水道,防秋岂在玉门关。

(0)
诗词分类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诗人
王梵志 樊增祥 汪元量 孟郊 周密 曾巩 刘弇 岑参 秦观 吴潜 许浑 毛滂 徐积 宗臣 韩琦 左宗棠 邓雅 李弥逊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