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朔东西一念中,停杯兀对蜡灯红。
自从分散无消息,飞去安能苦乐同。
南朔东西一念中,停杯兀对蜡灯红。
自从分散无消息,飞去安能苦乐同。
这首诗《除夕》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陈曾寿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
首句“南朔东西一念中”,以广阔的时空背景为引子,将读者带入一个跨越地域与时间的宏大视角。诗人的心境如同穿越了南至南极、北至北极,东至日出之地、西至日落之处的广阔空间,却在一瞬间凝聚于内心深处,展现出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境界。这种“一念中”的表达,既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无垠。
次句“停杯兀对蜡灯红”,则将场景聚焦于一个更为具体而温馨的画面:诗人独自坐在桌前,手中握着酒杯,目光凝视着摇曳的蜡烛,烛光映照下,一切都显得格外温暖而静谧。这一细节不仅描绘了除夕之夜的传统习俗——饮酒守岁,更通过“兀”字(形容人孤独或呆滞的样子)传达出诗人此刻内心的孤独与沉思。蜡灯的红色在寂静的夜晚中显得格外醒目,成为诗人情感抒发的载体,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温暖。
后两句“自从分散无消息,飞去安能苦乐同”,则是诗人情感的进一步深化。在经历了与亲朋好友的分别之后,诗人感叹于人世间的聚散无常。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的经历,随着时间的推移,都难以与曾经的伙伴共享。这种无奈与遗憾,反映了诗人对于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于生命短暂、相聚不易的感慨。在除夕这样一个阖家团圆的时刻,这份孤独与思念更加凸显,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无常。
综上所述,《除夕》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诗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情感的张力,让读者在感受诗人孤独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温暖与希望。
世上好山如好人,睨傲不肯来相亲。
是何峰峦落几案,数寸气象排苍旻。
我闻好山芙蓉三十六,从有鸿濛露岩谷。
一宵神运霹雳斧,但见二十四峰青立玉。
翻然飞去十二峰,来向君家伴幽独。
忽遇云间骑鹤侣,为言此事非誇诩。
更有仙家十二楼,化作游龙渡江去。
砚屏时映一拳小,万壑千岩共昏晓。
天地骨含千古清,收拾精神不为小。
洞天两窍秘莫窥,虚冥眇漠涵天池。
须弥亦向芥子纳,静中观妙生神奇。
幽人拂拭爱萧洒,掌握烟霏恣陶写。
着屐不劳追谢公,山同心会忘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