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师师、成蝶蝶。蹙尽不成叠。
欲试搔头,花重怎堪捻。
是谁抛过东墙,今无赤凤,梦得似、那人身捷。
年时腊。曾笑梅梢和豆,去月忽如荚。
便向龙门,无复钏金接。
待教开到琼林,阆仙重见,又谁念、昆明前劫。
看师师、成蝶蝶。蹙尽不成叠。
欲试搔头,花重怎堪捻。
是谁抛过东墙,今无赤凤,梦得似、那人身捷。
年时腊。曾笑梅梢和豆,去月忽如荚。
便向龙门,无复钏金接。
待教开到琼林,阆仙重见,又谁念、昆明前劫。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刘辰翁所作,名为《祝英台近(其二)席间咏绳球》。诗中通过对绳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往昔岁月和旧友的怀念之情。
“看师师、成蝶蝶。蹙尽不成叠。” 这两句运用了师师(一种虫子)和蝶蝶(即蝴蝶)的形象,表现了自然界中生灵勃发但又短暂的特性,暗喻着人间友谊和岁月易逝。
“欲试搔头,花重怎堪捻。” 这里用“搔头”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与悠然自得之情,同时通过“花重”的描绘,传递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表现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无奈和留恋。
“是谁抛过东墙,今无赤凤,梦得似、那人身捷。” 这段话中“抛过东墙”和“赤凤”的形象,是诗人怀念过去某个特殊时刻或人物的表达。梦中的“那人身捷”,则是对往昔美好记忆的追寻与留恋。
“年时腊。曾笑梅梢和豆,去月忽如荚。” 这里通过“年时腊”、“曾笑梅梢和豆”等词语,勾勒出一个岁月流转、人事更迭的画面。“去月忽如荚”则是对时间飞逝的无奈感慨。
“便向龙门, 无复钏金接。” “向龙门”,在这里可能象征着诗人想要追寻往昔或寻找旧友,但“无复钏金接”则表明那些美好的时光已经一去不返,再也无法重现。
最后,“待教开到琼林,阆仙重见,又谁念、昆明前劫。” 这里的“待教开到琼林”、“阆仙重见”,是诗人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同时也是对过去的怀念。然而“又谁念、昆明前劫”的疑问,则是在询问在这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是否还有人记得那些旧时光辉映照下的岁月。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绳球的咏叹,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面对岁月流逝时的一种无力感。同时,它也透露出诗人对于未来某种美好的期待和渴望。
银州北指,是当年织女,示现仙軿彩云处。
愿萧郎贵寿,长好长圆,花月底、换了颦烟泪雨。
玉阶携手话,红药将离,莫咏南朝谢郎句。
花下数归期,抹丽开时,应博得、罗帷心许。
待乞取、龙涎作香材,把玉琢猊炉,紫烟长聚。
灯珠转。又宝月、冷浸深深院。
莲催玉漏三终,蟾啮金扉双扇。
吴郎倚桂,刚看到、头番玉容满。
忆年时、殿压金鳌,一双青凤扶辇。
今宵寂寞行宫,料天上琼楼,玉宇寒浅。
碧海青天愁何限,曾几见、眉山翠展。
明烛底、相红荔白,莫悄入、唐宫拾粉箭。
想姮娥、玉帔归时,广寒依旧弦管。
未密先疏,才眠又起,汉宫垂柳如人。
慕陵九字,长共岁华新。
写向黄罗扇底,南唐主、逊此风神。
灵和殿、千丝万绪,犹是道光春。
永丰坊里树,翻劳太史,夜奏星文。
便长依玉座,徐引琴薰。
太液东风似剪,拈虫叶、细数春痕。
斜阳里,无肠可断,终感寿皇恩。
芳草城南舍。遍长安、莺花狼籍,让人游冶。
廿载春婆成一梦,说甚承明金马。
任潦倒、风尘之下。
闭户著书还种菜,问一州、斗大谁能假。
君不语,看秋华。隐囊纱帽春风画。
署头衔、杯湖聱叟,染溪愚者。
昨送河东君归矣,蝉鬓茶烟暗惹。
恰便似、文君新寡。
世事悠悠何所恋,且饮醇、近女消长夜。
君笑谢,吾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