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凭眺托危栏,对此茫茫感百端。
卷地风过尘扫易,回天力缓旱苏难。
民情雷电惊余定,世事烟云幻后看。
安得银河真倒挽,遍成甘澍万声欢。
江山凭眺托危栏,对此茫茫感百端。
卷地风过尘扫易,回天力缓旱苏难。
民情雷电惊余定,世事烟云幻后看。
安得银河真倒挽,遍成甘澍万声欢。
此诗《幸雨(其二)》由清代诗人刘绎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象与社会现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首联“江山凭眺托危栏,对此茫茫感百端”,开篇即以壮阔的江山为背景,诗人站在高处远眺,面对广阔无垠的景色,心中涌起复杂的情感。这里的“危栏”不仅指实际的栏杆,也象征着诗人的忧虑和关切之情。诗人面对眼前的景象,思绪万千,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有对人间疾苦的深深感慨。
颔联“卷地风过尘扫易,回天力缓旱苏难”,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自然界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卷地而来的风可以轻易地扫除地面的尘埃,象征着自然界的快速变化和力量;而要使久旱的土地复苏,则需要更长时间的努力和更为强大的力量。这里暗喻了社会问题的解决往往比自然现象的改变更为艰难和复杂。
颈联“民情雷电惊余定,世事烟云幻后看”,进一步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相联系。雷电的突然降临,如同社会变革或突发事件,给人带来震撼和冲击;而世事如烟云般变幻莫测,暗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们情感波动的细腻捕捉。
尾联“安得银河真倒挽,遍成甘澍万声欢”,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银河倒挽,意味着从天而降的雨水,象征着上天的恩赐和人间的幸福。诗人渴望能够实现这一愿景,让甘霖普降,带给人们欢声笑语,反映出他对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人文关怀。
竹树环幽栖,积翠何森森。
鸣禽不知数,日夕传好音。居然谢嚣?,宛若居山林。
哢清孤枕晓,声碎花房深。
笙竽杂天籁,鼓吹无哇淫。
物我自两忘,彼此无机心。
髽奴不解事,探鷇稍见侵。
忽动择木志,一去不可寻。
鸥鸟骇海翁,智莫欺鱼禽。
何以慰寂寥,静对空愔愔。
风篁落纤月,谁伴清宵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