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戚复戚戚,出门空叹息。
叹息此何因,世情非往昔。
昔也岁常稔,今也半饥瘠。
昔也无氛祲,今也竞锋镝。
壮丁赴召募,半死无回役。
将裨相容与,岁月糜兵食。
无地可安居,殍夫盈道侧。
贾生当此际,流涕无虚日。
仰首问穹苍,何时见宁一。
戚戚复戚戚,出门空叹息。
叹息此何因,世情非往昔。
昔也岁常稔,今也半饥瘠。
昔也无氛祲,今也竞锋镝。
壮丁赴召募,半死无回役。
将裨相容与,岁月糜兵食。
无地可安居,殍夫盈道侧。
贾生当此际,流涕无虚日。
仰首问穹苍,何时见宁一。
这首诗名为《感咏二十首(其九)》,由明代诗人李时行所作。诗中描绘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切忧虑和对和平稳定的渴望。
首句“戚戚复戚戚,出门空叹息”,开篇即以双重的“戚戚”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沉重与悲凉,出门时的叹息则直接点明了诗人面对现实的无奈与哀伤。接下来,“叹息此何因,世情非往昔。”诗人自问为何会如此哀叹,因为世情已非昔日之常态,暗示了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昔也岁常稔,今也半饥瘠。”对比过去丰衣足食的年景与如今半数人饱受饥饿之苦的现状,突显了社会经济的衰退。接着,“昔也无氛祲,今也竞锋镝。”从自然环境的安宁转向战乱频仍,展现了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
“壮丁赴召募,半死无回役。”描述了年轻力壮的男子被迫参军,多数未能归来,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而“将裨相容与,岁月糜兵食。”则揭示了军队消耗大量资源,却无法带来和平的局面。
“无地可安居,殍夫盈道侧。”进一步描绘了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惨状,表现了社会的极度贫困与混乱。最后,“贾生当此际,流涕无虚日。”引用汉代文学家贾谊的例子,强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每天都充满了泪水与悲伤。
“仰首问穹苍,何时见宁一。”诗人抬头向天询问,何时才能迎来安宁,表达了对和平的强烈渴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比、描绘和引用,深刻反映了明代社会动荡、民生艰难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和平稳定的向往,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人文关怀。
芳春日和煦,乘骢远巡游。
品类遂生育,嘉景罗道周。
青山高插天,绿水深不流。
乔松与脩竹,岁寒君子俦。
纷纷李桃花,竞艳俱含羞。
触物感时叙,方寸恒多愁。
诛锄奸宄凶,一道风霜秋。
斯乃职分常,孰较劣与优。
所贵布德化,先解黎庶忧。
于焉起沈滞,于以伸冤幽。
惠此茕独民,而且扶善柔。
所行苟皆春,厥职斯无尤。
况嗟国步艰,切齿期复雠。
勤王无路归,空横济川舟。
写图警朝夕,黾勉追前修。
凤皇巢丹穴,双飞复双栖。
生雏甫三岁,凤去竟不归。
孤凰失偶鸣声悲,欲随凤死念雏饥。
况凤遗老母,风雨巢倾危。
葺巢养哺母与雏,誓言不逐他凤飞。
母健喜有托,雏成毛羽奇。
海水可竭山可移,孤凰之志终不亏。
百鸟慕节孝,上达天帝知。
天帝旌其巢,千古万古声名垂。
建炎六龙飞渡江,江南有水分天潢。
王孙脱驾向何许,风景独怜闽海傍。
东列二老峰,南峙五马山,凤凰胡蝶相萦环。
金鳌突兀翠釜覆,文笔立扫云烟间。
王孙来此耽幽独,深入江村结萝屋。
扁舟一叶傍渔矶,醉里浩歌山水绿。
日落不归去,曲肱篷底眠,丝网高晒芦花边。
西风欲下海鸥渚,明月正堕蛟龙渊。
王孙已逐江流去,今见云仍玉堂署。
百年世德动遐思,毫端写出沧洲趣。
玉堂老仙来索诗,诗拙不似斯图奇。
多君自是神明后,文献风流知在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