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桥通废岛,华宇出荒榛。
风日逢知已,湖山得主人。
使君如独乐,众庶必深颦。
何以知家给,笙歌满水滨。
横桥通废岛,华宇出荒榛。
风日逢知已,湖山得主人。
使君如独乐,众庶必深颦。
何以知家给,笙歌满水滨。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田园景象,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述和情感的投射,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横桥与废岛、华宇与荒榛,是对比鲜明的意境设置,既展示了诗人眼中的美丽风光,也暗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风日逢知已,湖山得主人。”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情感上的认同。这里的“风日”指的是自然界中最为平常而又易于忽略的景象,而“逢知已”则意味着诗人对这些细微之处有着深刻的领悟。“湖山得主人”则更进一步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归属感和敬畏之心。
“使君如独乐,众庶必深颦。” 这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强调了统治者的责任与民众的福祉之间的关系。使君若是自得其乐,那么百姓就难免会陷入忧虑和悲哀之中。这不仅是政治哲学上的洞见,也是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反思。
“何以知家给,笙歌满水滨。” 这两句则转向了个人的生活状态。“何以知家给”这一问句,表达了对物质丰裕与精神满足之间关系的探讨,而“笙歌满水滨”则描绘了一种和谐、宁静而又充实的家庭生活场景。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向往精神自足的理想主义情怀。
廿年绝尘鞅,养疴在丘山。
良朋日已远,亲知旷容颜。
飞葭转夷则,凉风动遥关。
晶晶天宇高,湛湛清汉还。
呼童理篙楫,驾言溯洄澜。
碧涧多俦侣,相从弃人间。
云萝卧深映,岁月有馀閒。
一见疑旧交,坐我黄绮班。
文佩结衷好,丹霞以为餐。
达观澹神虑,冥迹涤尘烦。
人生若羁束,百岁无时闲。
安得驭羽车,逸驾长追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