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长安仲春二首·其一》
《长安仲春二首·其一》全文
宋 / 张耒   形式: 古风

长安仲春七日风,苍茫顿撼天地同。

应门缥阙岌欲动,况我穷巷连蒿蓬。

暮寒卷雪连芳草,平门万屋青城缟。

无言桃李终默默,得势泥涂常浩浩。

夕晖入屋人气活,劳苦羲和间何阔。

斗杓东指令未行,要使烛龙聊泼剌。

(0)
注释
长安:古代都城,这里指唐朝的长安。
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
缥阙:形容宫殿高耸,如云中楼阁。
岌欲动:摇摇欲坠的样子。
穷巷:贫穷的街道。
蒿蓬:野草。
平门:长安城的西门。
青城缟:形容房屋被白雪覆盖,颜色如丧服。
无言桃李:比喻默默无闻的人。
得势:有权势者。
劳苦羲和:羲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
阔:遥远。
斗杓:北斗七星的柄。
指令:象征权力或命令。
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烛龙,象征光明。
泼剌:形容水声或火焰燃烧的声音,这里可能暗示改变或活跃。
翻译
长安初春七日刮起大风,天地间一片苍茫动荡。
宫门高耸如缥缈之阙摇摇欲坠,更何况我身处陋巷,杂草丛生。
傍晚寒风吹过,积雪与花草相接,整个平门的房屋似披上了青色的丧服。
无声的桃花李花静静开放,而那些得势之人却嚣张跋扈。
夕阳余晖洒满屋内,人们仿佛重新焕发活力,劳苦的太阳神羲和此刻似乎离我们遥远。
北斗七星东移的指令尚未执行,希望能借烛龙之力,带来一些变化。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早春时节的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季节特征的细腻刻画,展现了长安城在仲春七日时风光旖旎的景象。诗人运用生动鲜活的语言,传达出一种淡远而又不失深邃的情感。

首句“长安仲春七日风,苍茫顿撼天地同”以宏大之笔触勾勒出早春时节的气候特征,强调了仲春期间那突如其来的狂风给人们带来的震撼。这里,“苍茫”形容的是风势浩大无边,而“顿撼天地同”则表达了一种自然界动荡不安的景象。

接下来的“应门缥阙岌欲动,况我穷巷连蒿蓬”通过对门户摇曳和巷弄连绵的描写,进一步渲染出季节变换中的荒凉感。诗人自比于“穷巷”,表达了一种隔绝与世无争的情怀。

至于“暮寒卷雪连芳草,平门万屋青城缟”则是对仲春景色的一种描绘,寒冷的气息尚存,而初生的绿意却在积雪中显现。这里,“暮寒”、“连芳草”和“青城缟”共同构成了一个既有季节交替之感,又不失生机勃发的画面。

诗人通过“无言桃李终默默,得势泥涂常浩浩”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生命力强弱不一的感慨。桃李虽未绽放,但那沉默的美丽和泥泞中的生机勃发,都在诗人的笔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夕晖入屋人气活,劳苦羲和间何阔”则是对日落时分光影变化及人类活动的一种观察。这里,夕阳透过屋檐,给室内带来一丝生机,而“劳苦羲和间何阔”则描绘了人们在春天的辛勤工作与大自然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系。

最后,“斗杓东指令未行, 要使烛龙聊泼剌。”这句诗透露出一种期待和希望。斗杓指向东方,象征着季节更替带来的新生和希望,而“要使烛龙”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精致的景物描写,展现了长安仲春时节的独特风貌,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

作者介绍
张耒

张耒
朝代:宋   字:文潜   号:柯山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生辰:1054—1114年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生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殁于政和四年(1114年),享年六十一岁。他是宋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苏门四学士之一。“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
猜你喜欢

何山

溪转峰回一径平,田头白水照人清。

寺因何氏封山姓,客把坡诗證地名。

萝月长随行道影,杉风犹带读书声。

云津桥下潺湲急,僧濯袈裟客濯缨。

(0)

观雨

雨师殿后疾雷先,风捲浮云似擘绵。

大点成沤添黑潦,浓阴匝地暗青天。

崦中暴长弥漫水,圩上平沉沮洳田。

米直顿增车戽急,早推红日丽金渊。

(0)

题赵信国墨梅后书宋广平赋·其二

素衣喜不污缁尘,贞女江头见似人。

桃李门墙零落尽,江南犹有一枝春。

(0)

程公明家玉蕊花

招隐山中有此花,仙人曾住七香车。

可怜一架开如雪,冷落西门处士家。

(0)

晚晴

浓云忽雨散秋声,屋壁斜捎沟浍盈。

一阵西南风截断,月华且让夕阳明。

(0)

琼花

三月淮南鼓战尘,无双亭下隘游人。

此花不解兴亡意,也向年年鬨一春。

(0)
诗词分类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诗人
李泌 慧寂 安如山 李冠 袁黄 贾凫西 蔡卞 江忠源 吕惠卿 梁颢 枚乘 阎选 李翱 邹应龙 计东 赵汝愚 许虬 唐珏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