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明神武尚营边,我是何人不控弦。
身著貂裘随十万,心思白社隔三千。
云沉古戍初寒日,雁下平陂欲雪天。
却为恩深归未得,许随车骑勒燕然。
圣明神武尚营边,我是何人不控弦。
身著貂裘随十万,心思白社隔三千。
云沉古戍初寒日,雁下平陂欲雪天。
却为恩深归未得,许随车骑勒燕然。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身处边疆的士人,虽身着貂裘,但内心却思念着遥远的故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冬日边塞的景色,以及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首句“圣明神武尚营边”点明了边防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的身份可能与边防有关。接着,“我是何人不控弦”一句,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主人公对自己身份的谦逊认知,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无奈和自我贬低的情绪。
“身著貂裘随十万”描绘了主人公随军出征的场景,貂裘象征着贵族或官员的服饰,与“十万”大军形成对比,既显其地位之高,也暗示了边疆战事的规模宏大。“心思白社隔三千”,则进一步深化了主人公的思乡之情,白社是古代指代家乡的地方,三千的距离则强调了这种思念的深远。
“云沉古戍初寒日,雁下平陂欲雪天”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边塞冬日的凄冷氛围,同时也寄托了主人公对家乡温暖的向往。云沉、雁下、欲雪,这些意象不仅渲染了环境的萧瑟,也暗含了主人公心境的孤寂与哀愁。
最后,“却为恩深归未得,许随车骑勒燕然”表达了主人公虽然深受君王恩宠,却因战事未了而无法归家的遗憾。勒石燕然,典出《后汉书·窦宪传》,原指窦宪北伐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这里借指立功边疆,以期早日归家。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边疆将士的英勇与思乡之情,具有浓郁的边塞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