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向中秋俟,阴从一夕愆。
望中孤老眼,暗里耸吟肩。
灯婢深留照,桃笙冷废眠。
思兮在何许,有梦隔山川。
月向中秋俟,阴从一夕愆。
望中孤老眼,暗里耸吟肩。
灯婢深留照,桃笙冷废眠。
思兮在何许,有梦隔山川。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创作的《八月十二夜至十六夜皆无月赋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人通过描绘中秋节前后连续几日无月的景象,表达了对月圆人团圆的期待以及孤独寂寞的情感。
"月向中秋俟",开篇即写出诗人对中秋佳节满月的期盼,暗示了对家庭团聚和美好时光的向往。然而,"阴从一夕愆",接下来的诗句揭示了实际情况——连续几晚都没有月亮,这使得诗人的心情变得沮丧,因为阴霾影响了他期待的明亮景象。
"望中孤老眼",诗人以"孤老"自比,强调自己在这样的夜晚中显得格外孤独,视力所及之处空荡荡的,没有月光的照耀,更显凄凉。"暗里耸吟肩",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诗人因思念而产生的内心波动,甚至肩膀都因忧郁而耸动。
"灯婢深留照",诗人借灯光来照亮周围,但即使如此,也无法驱散内心的孤寂,反而更加凸显出无月之夜的沉闷。"桃笙冷废眠",暗示了诗人无法安然入睡,寒冷的秋夜和孤寂的心境使他难以入眠。
最后两句"思兮在何许,有梦隔山川",诗人直接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即使在梦中,也似乎被现实中的山川阻隔,无法与之相会,表达了深深的遗憾和无奈。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月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中秋无月时的孤独和对团圆的渴望,具有浓厚的思乡怀人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