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台前春草萋,望夫冈畔夜乌啼。
九枝白日扶桑上,万叠苍山大海西。
国是秪凭三寸舌,老谋终惜一丸泥。
愁心欲共秦贞女,目断天涯路转迷。
威远台前春草萋,望夫冈畔夜乌啼。
九枝白日扶桑上,万叠苍山大海西。
国是秪凭三寸舌,老谋终惜一丸泥。
愁心欲共秦贞女,目断天涯路转迷。
这首诗《望夫石》由清代诗人顾炎武所作,描绘了一幅充满情感与历史厚重的画面。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思考。
首联“威远台前春草萋,望夫冈畔夜乌啼”,以“威远台”和“望夫冈”为背景,通过“春草萋”和“夜乌啼”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暗示着某种等待或期盼的情愫。
颔联“九枝白日扶桑上,万叠苍山大海西”,运用了“扶桑”这一古代神话中的概念,象征着东方的日出之地,与“万叠苍山大海西”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隐含了对遥远地方的向往和对历史时空的广阔想象。
颈联“国是秪凭三寸舌,老谋终惜一丸泥”,巧妙地将外交策略与军事行动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治理和战略决策的深思熟虑。其中,“三寸舌”比喻言辞的力量,而“一丸泥”则可能暗指军事行动的不可预测性,强调了外交智慧的重要性以及军事行动的复杂性。
尾联“愁心欲共秦贞女,目断天涯路转迷”,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人物相联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与对远方的思念。这里提到的“秦贞女”可能是对某个历史人物的隐喻,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得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和深远。
整体而言,《望夫石》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和情感体验,更蕴含了对国家、历史、个人命运以及理想追求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