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晓堆桅坐,蝉声出树林。
分明宣祖意,何处有凡心。
历历消清梦,悠悠助独吟。
时人皆共听,谁谓少知音。
侵晓堆桅坐,蝉声出树林。
分明宣祖意,何处有凡心。
历历消清梦,悠悠助独吟。
时人皆共听,谁谓少知音。
这首诗《闻蝉》由元末明初诗人无愠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晨聆听蝉鸣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以及内心的孤独与知音难觅的感慨。
首句“侵晓堆桅坐”,描绘了诗人于清晨时分静坐船头,等待日出的情景,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期待的氛围。接着,“蝉声出树林”一句,将视线从水面转向远处的树林,以蝉鸣作为背景音,增添了自然的生动感。
“分明宣祖意,何处有凡心”两句,诗人借蝉鸣表达对先祖精神的传承与追求,同时也反思在世俗中保持纯净心灵的难度。“历历消清梦,悠悠助独吟”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思考,清梦被现实消磨,独自吟唱着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最后,“时人皆共听,谁谓少知音”表达了诗人虽与众人同听蝉鸣,却感叹知音难寻的无奈。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