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事都如缚粽菰,千缠万裹滞长途。
高门敢望齐丞相,醒眼真怜屈大夫。
彩结灵符聊辟鬼,盘堆昌歜故愁吾。
南州五月鲥鱼美,未买烟蓑棹五湖。
生事都如缚粽菰,千缠万裹滞长途。
高门敢望齐丞相,醒眼真怜屈大夫。
彩结灵符聊辟鬼,盘堆昌歜故愁吾。
南州五月鲥鱼美,未买烟蓑棹五湖。
这首诗《长安午日》由清代诗人宫鸿历所作,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端午节习俗的独特感悟。
首联“生事都如缚粽菰,千缠万裹滞长途”,以端午节包粽子的场景为喻,形象地表达了人生的复杂与艰辛,如同粽子被层层包裹,历经千辛万苦方能完成。这里不仅描绘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也暗含了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颔联“高门敢望齐丞相,醒眼真怜屈大夫”,将目光转向历史人物,以齐丞相和屈原为象征,表达了对高尚人格的向往与敬仰。齐丞相代表了权力与地位,而屈原则象征着忠诚与正直。诗人虽不敢奢望成为齐丞相那样的权贵,却真心欣赏并怜悯屈原的高尚品质。
颈联“彩结灵符聊辟鬼,盘堆昌歜故愁吾”,进一步深入端午节的习俗,通过挂灵符驱邪避鬼和食用昌歜(一种传统食品)的描写,展现了节日的仪式感和对平安健康的祈愿。同时,“故愁吾”三字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某种忧虑或遗憾,或许是对传统习俗的反思,或是对现实生活的某种不满。
尾联“南州五月鲥鱼美,未买烟蓑棹五湖”,以南州五月鲥鱼的美味作为结尾,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鲥鱼的美味与诗人未能实现的五湖烟蓑生活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端午节习俗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对人生、历史、自然以及理想生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柴墟吾所爱,春阳溢鬓眉。
白岩吾所爱,慎默长如愚。
二君廊庙器,予亦山泉姿。
度量较齿德,长者皆吾师。
置我五人末,庶亦忘崇卑。
迢迢万里别,心事两不疑。
北风送南雁,慰我长相思。
欧生诚楚人,但识庐山高,庐山之高犹可计寻丈。
若夫泰山,仰视恍惚,吾不知其尚在青天之下乎,其已直出青天上?
我欲仿拟试作《泰山高》,但恐培塿之见未能测识高大,笔底难具状。
扶舆磅礴元气钟,突兀半遮天地东。
南衡北恒西泰华,俯视伛偻谁争雄?
人寰茫昧乍隐见,雷雨初解开鸿蒙。
绣壁丹梯,烟霏霭䨴。海日初涌,照耀苍翠。
平麓远抱沧海湾,日观正与扶桑对。
听涛声之下泻,知百川之东会。
天门石扇,豁然中开。幽崖邃谷,襞积隐埋。
中有逐世之流,龟潜雌伏,餐霞吸秀于其间,往往怪谲多仙才。
上有百丈之飞湍,悬空络石穿云而直下,其源疑自青天来。
岩头肤寸出烟雾,须臾滂沱遍九垓。
古来登封,七十二主。后来相效,纷纷如雨。
玉检金函无不为,只今埋没知何许?
但见白云犹复起封中,断碑无字天外日月磨刚风。
飞尘过眼倏超忽,飘荡岂复有遗踪。
天空翠华远,落日辞千峰。鲁郊获麟,岐阳会凤。
明堂既毁,闷宫兴颂。
宣尼曳杖,逍遥一去不复来,幽泉呜咽而含悲,群峦拱揖如相送。
俯仰宇宙,千载相望。堕山乔岳,尚被其光。
峻极配天,无敢颉颃。
嗟予瞻眺门墙外,何能彷佛窥室堂?
也来攀附摄遗迹,三千之下,不知亦许再拜占末行。
吁嗟乎,泰山之高,其高不可极,半壁回首,此身不觉已在东斗傍。
《泰山高次王内翰司献韵》【明·王守仁】欧生诚楚人,但识庐山高,庐山之高犹可计寻丈。若夫泰山,仰视恍惚,吾不知其尚在青天之下乎,其已直出青天上?我欲仿拟试作《泰山高》,但恐培塿之见未能测识高大,笔底难具状。扶舆磅礴元气钟,突兀半遮天地东。南衡北恒西泰华,俯视伛偻谁争雄?人寰茫昧乍隐见,雷雨初解开鸿蒙。绣壁丹梯,烟霏霭䨴。海日初涌,照耀苍翠。平麓远抱沧海湾,日观正与扶桑对。听涛声之下泻,知百川之东会。天门石扇,豁然中开。幽崖邃谷,襞积隐埋。中有逐世之流,龟潜雌伏,餐霞吸秀于其间,往往怪谲多仙才。上有百丈之飞湍,悬空络石穿云而直下,其源疑自青天来。岩头肤寸出烟雾,须臾滂沱遍九垓。古来登封,七十二主。后来相效,纷纷如雨。玉检金函无不为,只今埋没知何许?但见白云犹复起封中,断碑无字天外日月磨刚风。飞尘过眼倏超忽,飘荡岂复有遗踪。天空翠华远,落日辞千峰。鲁郊获麟,岐阳会凤。明堂既毁,闷宫兴颂。宣尼曳杖,逍遥一去不复来,幽泉呜咽而含悲,群峦拱揖如相送。俯仰宇宙,千载相望。堕山乔岳,尚被其光。峻极配天,无敢颉颃。嗟予瞻眺门墙外,何能彷佛窥室堂?也来攀附摄遗迹,三千之下,不知亦许再拜占末行。吁嗟乎,泰山之高,其高不可极,半壁回首,此身不觉已在东斗傍。
https://shici.929r.com/shici/4pW42Xe3.html
佛法来东旦,禅宗肇岭南。
一溪香气水,万缕藕丝衫。
结子花开五,先人枣示三。
心灯受弘忍,梵派演瞿昙。
山髻青螺耸,波心碧玉涵。
众流归大海,孤月印寒潭。
蔼蔼花云煖,瀼瀼法露甘。
未回烟水棹,空费葛藤谈。
奏乐皇冈石,读书张相岩。
也知祖堂近,无暇一登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