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得柴桑花满村,卷帘人瘦近黄昏。
迷离色相空香国,黯淡精神借月魂。
红烛持鳌相对坐,白衣送酒暗敲门。
怜渠傲骨浑疑化,半属烟痕半墨痕。
种得柴桑花满村,卷帘人瘦近黄昏。
迷离色相空香国,黯淡精神借月魂。
红烛持鳌相对坐,白衣送酒暗敲门。
怜渠傲骨浑疑化,半属烟痕半墨痕。
这首诗《菊影》由清代诗人秦淇源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菊花在黄昏时分的静谧景象,以及诗人对菊花独特品质的赞美与感慨。
首句“种得柴桑花满村”,以“柴桑”点明地点,暗示菊花生长的环境,满村的菊花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接着,“卷帘人瘦近黄昏”描绘了诗人在黄昏时刻卷起窗帘,欣赏着菊花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与瘦削形象,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郁氛围。
“迷离色相空香国”一句,将菊花的色彩与香气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虚幻而美丽的“香国”,强调了菊花独特的魅力和诗人对其美的沉醉。“黯淡精神借月魂”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美感,通过“月魂”的借喻,表现了菊花在月光下的神秘与高洁,赋予其超凡脱俗的精神内涵。
接下来,“红烛持鳌相对坐”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红烛与螃蟹(可能象征着诗人的伴侣或知音)相对而坐,共同品味生活的美好。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生活情趣,也暗示了他在艺术与自然中寻找心灵慰藉的过程。
“白衣送酒暗敲门”则以一种隐秘而神秘的方式,描绘了朋友或知己在不经意间来访的情景,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情感的深度。这一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也体现了诗人与周围世界之间微妙而深厚的关系。
最后,“怜渠傲骨浑疑化,半属烟痕半墨痕”表达了诗人对菊花傲骨精神的深深敬仰与共鸣。菊花在诗人的笔下,不仅是一种自然界的美丽存在,更成为了坚韧不屈、独立高洁人格的象征。诗人通过“烟痕”与“墨痕”的比喻,既描绘了菊花在自然界中的痕迹,也寓意了其在诗人内心深处留下的深刻印象,以及对这种精神品质的认同与追求。
综上所述,《菊影》不仅是一首描绘菊花美景的诗作,更是诗人通过对菊花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格、独立精神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在自然与艺术中寻求心灵寄托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