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东华观偃松》
《东华观偃松》全文
唐 / 徐仲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半已化为石,有灵通碧湘。

生逢尧雨露,老直汉风霜。

月滴蟾心水,龙遗脑骨香。

始于毫末后,曾见几兴亡。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dōnghuáguānyǎnsōng
táng / zhòng

bànhuàwèishíyǒulíngtōngxiāng
shēngféngyáolǎozhíhànfēngshuāng

yuèchánxīnshuǐlóngnǎoxiāng
shǐháohòucéngjiànxīngwáng

注释
石:指坚硬的石头,可能象征坚韧不屈。
碧湘:湘江的别称,代表南方的水色。
尧雨露:比喻圣明君主的恩泽。
汉风霜:借指历史长河中的艰难岁月。
月滴蟾心水:月夜的景象,可能象征清澈的心灵。
龙遗脑骨香:龙的传说,可能象征高贵或神秘的力量。
毫末:极小的事物,比喻事物的起源。
兴亡:指朝代的兴盛和衰败。
翻译
一半已化为石头,仍有灵气连通碧湘江。
生在圣明的尧舜时代,历经风雨如汉朝的严寒酷暑。
月亮洒落的露水洗净了蟾蜍之心,龙的遗骨散发出香气。
从微小的开始发展,我见证了多次朝代的兴衰更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通过对一棵古松树的描写,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永恒。诗人徐仲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这棵松树的人格化处理,使其拥有灵性,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半已化为石, 有灵通碧湘”两句表明这棵古松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部分已经石化,显现出一种超脱物质的神秘感,同时又保持着生命力,与青山绿水相呼应。

“生逢尧雨露,老直汉风霜”两句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描写,从古代圣明之主尧时期的细雨露珠到汉朝严寒的北风和霜雪,这棵松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其生命力强韧,直面自然界的考验。

“月滴蟾心水,龙遗脑骨香”两句继续描写松树的神秘与古老。月亮下的露珠如同蟾蜍(即青蛙)的心脏,清澈而又充满生命力;而“龙遗脑骨香”则是一种比喻,意指这棵松树的坚韧和尊贵,如同传说中龙王的遗骨散发着仙气。

“始于毫末后,曾见几兴亡”两句概括了诗人对这棵古松的观察,从细微之处开始,历经多次历史的变迁与朝代更替,它已经目睹了无数的兴衰荣辱。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徐仲雅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精湛的艺术造诣,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然界中一棵古松树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生命哲理。

作者介绍

徐仲雅
朝代:唐

徐仲雅(893—?),字东野,其先秦中人,徙居长沙。生于唐昭宗景福二年,卒年不详。湖南马殷开天策府,以僚佐廖光图等为十八学士,仲雅时年十八,与其列楚人以为荣。废王希声之变,仲雅闭门不出。周行逢强署为判官,负气滑稽。行逢大宴僚吏,席间呼音多误。仲雅曰:“不于五月五日翦舌,致使乖错如此。”行逢大怒,放之邵州。仲雅著有文集百余卷,《五代诗话》传于世。
猜你喜欢

蓝涧杂诗五首·其四

寂寞扬雄宅,荒芜董子园。

生涯谋转拙,儒术道空存。

野竹钞书尽,清池洗墨浑。

唯应门外水,花发似桃源。

(0)

重题虚白道院

吾弟再来人,弱龄志神仙。

师事月间老,辛苦二十年。

丹书墨符役神鬼,白日青天致风雨。

元阳真火分济人,不俾世间羸瘵苦。

西山松柏里,仙人有旧庐。

白云长芝草,青霞护道书。

林居圜屋奠八卦,草衣木食参玄化。

宴坐灵龟息渐微,空歌白鹤飞初夏。

青春三十功累成,名列丹台玉署深。

蓬莱官府案行密,特遣仙者来中林。

瓢笠过门日当午,一语不合幡然去。

杖藜挥袂风飘飘,回首云深不知处。

微言至理岂易逢,仙缘尚隔一尘中。

前程怅望鸾凤远,遗蜕偶与蛇蝉同。

学仙求道难如此,拔宅徒劳慕刘许。

我来抚景重兴怀,满林白石空延伫。

(0)

入塞

旄头昨夜敛,徵兵入汉关。

将军定勋业,壮士悲刀环。

旌裂雕云画,衣穿龙锦团。

碛月老乡泪,风沙销箭瘢。

闺中谩歌舞,今日到长安。

(0)

咏怀次倪安道十首韵·其七

三圣既云逝,大道如颓波。

缘业乘时论,云构填邱阿。

群愚久盲聋,沈痼夫如何。

孰能火其书,感激曳杖歌。

(0)

咏怀次倪安道十首韵·其五

荒哉周穆王,八骏穷万里。

朝发昆仑颠,夕饮瑶池水。

空歌白云谣,千载污人耳。

三复祈招词,感叹不能已。

(0)

题鲍原礼画菜

鲍生画菜得真趣,不与黄筌花较妍。

老圃春晴朝荷锸,客窗风雨夜开园。

太羹玄酒有至味,海月玉珧皆小鲜。

爱尔风翻紫复碧,晚菘早芥得春先。

(0)
诗词分类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诗人
朱晞颜 杨旦 陈起 王义山 宁调元 牛焘 程珌 郭应祥 释智朋 释师观 黄之隽 顾瑛 赵我佩 何瑭 王之望 李振钧 朱景英 赵汸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