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无亏有相圆,多生檀越种因缘。
三千境见阎浮土,丈六身留兜率天。
绀目辉腾沧海月,玉毫光射宝炉烟。
道人参到非非处,不是丹霞破佛禅。
无相无亏有相圆,多生檀越种因缘。
三千境见阎浮土,丈六身留兜率天。
绀目辉腾沧海月,玉毫光射宝炉烟。
道人参到非非处,不是丹霞破佛禅。
这首诗描绘了释迦牟尼佛在白鹿寺显现瑞相的神圣景象。诗人裴休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佛像的庄严与光辉,以及其对参悟佛法之人的启示。首句“无相无亏有相圆”巧妙地融合了佛学中的空性和实相概念,暗示了佛的存在超越了形式与实体的界限。接着,“多生檀越种因缘”则强调了众生与佛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通过布施(檀越)积累善因的重要性。
“三千境见阎浮土,丈六身留兜率天”两句,运用了丰富的佛教意象,三千大千世界与阎浮提(人间)相对比,丈六身象征佛的身形,兜率天则是佛居住的地方,表达了佛的广大法力和慈悲心怀。接下来,“绀目辉腾沧海月,玉毫光射宝炉烟”描绘了佛眼如明月般照耀大海,光芒如同宝炉之烟般弥漫,形象地展示了佛的智慧与慈悲的光辉。
最后,“道人参到非非处,不是丹霞破佛禅”则点明了真正的修行者能够超越常规认知,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理解的境界,这种境界并非通过外在的炫耀或争执来获得,而是通过内心的领悟和修行实现的。整首诗不仅赞美了佛的神圣与伟大,也鼓励人们通过修行达到精神上的升华。
结庐在幽境,潇洒远蹄轮。
谁去蓬莱岛,迥在弱水滨。
开窗泉莹澈,当户山嶙峋。
中贮万卷书,奎光烛苍旻。
于焉教诸子,古训良具陈。
圣贤宛在目,千载如相亲。
桂林有乔枝,溟海无涸鳞。
接武佐明主,非徒席上珍。
群山霜老枫叶红,几家篱落山之东。
黄云收尽牛方卧,废井没泉苔半封。
伊人长笑倚筇竹,缓步回循小径曲。
石毛乱簇蟹眼醒,野筱偏藏鸟声续。
晚烟隔岭梵宇遥,老僧入静居山椒。
我欲从之问真诀,断桥流水风萧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