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属有事,用兵非得已。
然非剪劲敌,讨逆执丑耳。
特以道路遥,兼之乏任使。
遂致彼游魂,犹然延釜底。
屈指初卜征,逮今复伊犁。
一年馀数月,士卒亦劳止。
士卒用新附,及八旗弟子。
刍饷皆采购,输挽计价与。
岂如新安吏,点兵括乡里。
尤念购与挽,究资民力矣。
边郡风朴淳,服勤诚足美。
用免惟正供,休息自今始。
伫待献逆俘,归马中外喜。
西北属有事,用兵非得已。
然非剪劲敌,讨逆执丑耳。
特以道路遥,兼之乏任使。
遂致彼游魂,犹然延釜底。
屈指初卜征,逮今复伊犁。
一年馀数月,士卒亦劳止。
士卒用新附,及八旗弟子。
刍饷皆采购,输挽计价与。
岂如新安吏,点兵括乡里。
尤念购与挽,究资民力矣。
边郡风朴淳,服勤诚足美。
用免惟正供,休息自今始。
伫待献逆俘,归马中外喜。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免甘省诸郡正供诗以纪事》。诗中描述了西北地区因军事行动而产生的征税减免政策,以及对士兵和民众生活的影响。
首句“西北属有事,用兵非得已”,开篇即点明了西北地区因军事需要而进行征兵的事实,强调了军事行动的必要性。接着,“然非剪劲敌,讨逆执丑耳”表明了军事行动的目标是为了清除强大的敌人,维护正义。
“特以道路遥,兼之乏任使”则揭示了军事行动面临的困难,包括遥远的路程和缺乏合适的指挥官。尽管如此,“遂致彼游魂,犹然延釜底”,仍然未能彻底解决问题,暗示了军事行动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屈指初卜征,逮今复伊犁”提到了从最初征兵开始,直到现在仍在进行的军事行动,时间跨度之长。接下来,“一年馀数月,士卒亦劳止”描述了士兵们在长时间的征战中承受的劳累。
“士卒用新附,及八旗弟子”说明了士兵来源的多样性,既有新招募的士兵,也有来自八旗的子弟。这反映了军队构成的复杂性,以及不同背景士兵的融合。
“刍饷皆采购,输挽计价与”提到后勤补给的组织工作,包括物资的采购和运输,以及费用的计算。这体现了军事行动中后勤保障的重要性。
“岂如新安吏,点兵括乡里”与后文形成对比,表达了对过去征兵方式的反思,认为直接在乡村征兵更为合理。这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管理方式的思考。
“尤念购与挽,究资民力矣”强调了征兵和后勤补给对民力的消耗,体现了作者对民生的关注。
“边郡风朴淳,服勤诚足美”赞美了边疆地区的风俗淳朴,以及民众在军事行动中的勤劳表现。这反映了作者对边疆稳定和民众贡献的认可。
“用免惟正供,休息自今始”表示通过减免税收,民众可以得到休息,体现了政策对民生的关怀。
最后,“伫待献逆俘,归马中外喜”表达了期待战争胜利,归还战马,全国欢庆的愿景,展现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记录了军事行动的历程,也反映了作者对士兵、民众以及边疆稳定的关注,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
珠璧方辉耀,菁华未寂寥。
极知身作崇,何用食为妖。
牺象收儒庙,箫笳咽市桥。
作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