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拂池光一点清,紫方袍袖杖藜行。
偶传新句来中禁,谁把闲书寄上卿。
锡倚山根重藓破,棋敲石面碎云生。
应怜正视淮王诏,不识东林物外情。
柳拂池光一点清,紫方袍袖杖藜行。
偶传新句来中禁,谁把闲书寄上卿。
锡倚山根重藓破,棋敲石面碎云生。
应怜正视淮王诏,不识东林物外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或官员与一位僧人的交往情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和生活片段的展现,传达了诗人对于友谊和精神世界的向往。
"柳拂池光一点清,紫方袍袖杖藜行。" 这两句设定了一种静谧、宁静的氛围,柳树轻拂着池塘的水面,阳光透过叶间折射出一片清澈;僧人身穿紫色袈裟,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姿态行走在藜草丛生的路上。这些细节描绘了一个宁静致远的景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向往。
"偶传新句来中禁,谁把闲书寄上卿。" 这两句表明诗人与僧人的交情非同小可,他们之间有着文字和心灵上的交流。“中禁”可能指的是宫廷或是某种禁地,而“新句”则是诗歌的代称,这里暗示了诗人对僧人的尊重和信任。"寄上卿"中的"卿"字在古汉语中常用作尊敬词,表明诗人对僧人的尊崇之情。
"锡倚山根重藓破,棋敲石面碎云生。" 这两句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宁静与超然的氛围。“锡倚”指的是树木根部的蜿蜒曲折,“重藓”则是厚实的苔藓,这里传递出一种时间的沉淀和生命力的顽强。"棋敲石面碎云生"中的“敲”字形象地描绘了棋子落下的声音,同时“碎云生”则给人以空灵脱俗之感。
最后两句“应怜正视淮王诏,不识东林物外情。” 中的“应怜”表达了一种同情和理解,“正视”则是一种坦诚直面的态度。“淮王诏”可能是指某种官方文书或命令,但在这里,诗人似乎并不关注这些世俗之事,而是对僧人的超脱物外的情怀表示不解。"东林"作为地名,常与隐逸、清高的生活状态联系起来,“物外情”则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精神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生活场景和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体现,展现了一个超脱红尘、向往清净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