畴昔风云共壮游,笑吴夏口蜀江油。
我犹乘险凛孤注,君早得闲先几筹。
目底阿蒙元龌龊,膝间文度尽风流。
个中妙理谁能会,且向平原唤督邮。
畴昔风云共壮游,笑吴夏口蜀江油。
我犹乘险凛孤注,君早得闲先几筹。
目底阿蒙元龌龊,膝间文度尽风流。
个中妙理谁能会,且向平原唤督邮。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李曾伯所作,属于豪放派风格。诗中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畴昔共同经历过风云变幻,共享壮游岁月的情感,以及对友人得以提早摆脱世俗纷争、获得心灵自由的羡慕。
“畴昔风云共壮游,笑吴夏口蜀江油。” 这两句通过回忆过去共同的冒险经历和对现实生活的调侃,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于朋友能够早日获得心灵自由的欣喜。
“我犹乘险凛孤注,君早得闲先几筹。” 这两句则是诗人自述,仍然处于世俗纷争中,感慨自己还需继续奋斗,而友人却已经提前获得了安宁的生活状态。
“目底阿蒙元龌龊,膝间文度尽风流。”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达观自在的生活境界,其中“目底”指的是心中所思,“膝间”则是手边所处,这里象征着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个中妙理谁能会,且向平原唤督邮。”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能够领悟生活中的深奥道理的赞赏,以及希望友人在安宁的环境中享受生命之美好的祝愿。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得以早日获得这种状态的羡慕与赞赏。
山接平芜,烟横远墅,修眉淡抹晴妆。
菊梅交际,天未十分霜。
几许无穷秋思,空凝伫、衰柳斜阳。
溪头路,黄芦一片,凫雁两三行。
平章。
风景似,画图一幅,著我徜徉。
山中无事,聊尔适吾狂。
不用登临感慨,青帘外、新酒堪尝。
何为者,东家宋玉,千古叹凄凉。
幸得闲中趣。
问何为、倏逾桂岭,重来荆渚。
唤醒门前弧矢梦,钩月相辉初度。
谩羞听、军中鼙鼓。
马上弓刀成底事,仅平明、旆入襄州去。
能不愧,古羊杜。
此身何以酬明主。
怅新来、鬓毛添白,衰容如许。
三万貔貅齐贾勇,好为一清狐兔。
看柳色、大堤如故。
世事付之杯酒外,那棋边、得失都休语。
来共看,雁儿舞。
日近长安路。
喜骖鸾、带簪游戏,弓旌招去。
闻道汉朝帷帏里,要问娵隅蛮语。
嗟时事、尚兹多故。
办取忠谋宜入告,见石洪、曾在乌公府。
须细访,风寒处。
左荆右岭中湘浦。
愿扶持、东南温厚,老天张主。
翘馆钦贤人共说,一饭每勤三吐。
公此去、好官须做。
从臾泾舟同共济,更绸缪、桑土先阴雨。
灭此虏,直朝暮。
老作星沙守。
问今年、平头六十,翁还知否。
暑葛霜砧都历遍,还著回旋舞袖。
奚所用、皤然一叟。
欲觅金丹驻颜色,纵铁鞋、踏破终无有。
空自诧,不龟手。
西风又近中秋候。
记相将、桂华开未,月儿圆又。
弧矢四方男子事,争奈灰心也久。
何以报、国恩深厚。
了却官痴归去好,有竹窗、蓬户生涯旧。
姑一笑,付杯酒。
黄梅过雨,望隔林、一缕长烟浮碧。
亟拥征鞍寻午梦,卧看青山排闼。
扫户风清,拂檐云淡,爽气生萧发。
黄粱惊觉,子规枝上啼彻。
堪羡麦熟蚕成,酒香鸡嫩,风味农家别。
幸有住山供活计,何苦江湖南北。
菊老陶园,瓜荒邵圃,空负干时策。
洛阳三顷,胜如金印六国。
云胡不喜。
得抽脚篮中,安身局外。
世路风涛都历遍,几度眉攒心碎。
八尺滕床,二升粟饭,方寸恢余地。
翻云覆雨,从伊造物儿戏。
不见刻木牵丝,鸡皮鹤发,弄罢寂无事。
随分风光堪领略,聊放疏狂些子。
刘项雌雄,跖颜修短,无彼亦无此。
茅檐高卧,不知春到花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