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麦熟还忍饥,蚕妇见丝翻泪垂。
耕田辛苦竟何补,长安游手多轻肥。
良牧忧晴复忧雨,咄咄书空应自语。
皇天于物无偏颇,不须怨嗟梅雨多。
老农麦熟还忍饥,蚕妇见丝翻泪垂。
耕田辛苦竟何补,长安游手多轻肥。
良牧忧晴复忧雨,咄咄书空应自语。
皇天于物无偏颇,不须怨嗟梅雨多。
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宋代社会的贫富差距和农民的苦难生活。诗人李光以“子猷知府给事”这一身份,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农民疾苦的同情。
首句“老农麦熟还忍饥”,描绘了老农在收获小麦后仍面临饥饿的现实,揭示了当时农业生产的艰难与农民生活的困苦。接着,“蚕妇见丝翻泪垂”,通过蚕妇见到蚕丝而流泪的情景,进一步展现了农民在经济上的挣扎和无奈。
“耕田辛苦竟何补”,表达了农民辛勤耕作却难以改善生活状况的感慨。“长安游手多轻肥”,则对比了京城中无所事事之人过着富裕的生活,与农民的辛劳形成鲜明对照,凸显了社会的不公。
“良牧忧晴复忧雨”,体现了地方官员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担忧,他们既要担心干旱,又要担心雨水过多,反映了治理者的责任与挑战。“咄咄书空应自语”,形象地描绘了官员内心的焦虑与无奈。
最后,“皇天于物无偏颇,不须怨嗟梅雨多”,诗人在此呼吁,自然对万物并无偏私,不应因梅雨过多而抱怨,暗含了对社会不公的深层反思,以及对改变现状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去年四月二十七,亲见进之没磝盘。
今年二月十三日,又闻立之死卼白。
身膏草野心为谁,区区身后犹谗疾。
进之一子久乃得,立之一子称特恩。
死封疆臣古所重,千载烈士多衔冤。
立之才武世少敌,胸中意欲吞河湟。
将军一剑义自决,塞上扰扰多奔亡。
前功委弃不复收,李蔡下士皆封侯。
生人欺鬼不解语,天道反复终相雠。
昨得二月三日书,犹云持重破贼锋。
等閒人事祇十日,使我泪落亲书踪。
儿痴母老女未嫁,实事无一虚名存。
相知抱恨宁复论,谁为往吊洮西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