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看山去,经春计水程。
飞花如解恨,归雁亦关情。
近郭云为户,遥村柳作城。
子长虽浪迹,寥廓见平生。
两岸看山去,经春计水程。
飞花如解恨,归雁亦关情。
近郭云为户,遥村柳作城。
子长虽浪迹,寥廓见平生。
这首《江行》由明代诗人应臬所作,描绘了诗人沿江而行时所见之景,以及由此引发的深沉思绪。
首联“两岸看山去,经春计水程”,开篇即以“看山”与“水程”为意象,展现了一幅动态的江行图景。诗人站在江边,目光随着两岸的山峦移动,心中计算着行程,既体现了旅途的漫长,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旅程的期待。
颔联“飞花如解恨,归雁亦关情”,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表达。飞舞的花瓣仿佛理解诗人的忧愁,归巢的雁群也牵动着他的心绪。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界的景象赋予情感色彩,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远方的思念和对归家的渴望。
颈联“近郭云为户,遥村柳作城”,转而描写沿途所见的村落景象。云朵轻盈地飘过,仿佛是村落的门户;远处的村庄,柳树环绕,构成了一道道绿色的城墙。这一联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和谐美的赞美。
尾联“子长虽浪迹,寥廓见平生”,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虽四处漂泊,但内心仍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平静的心态。这里的“子长”可能是指司马迁,暗含诗人虽经历风霜,但依然保持对人生道路的坚定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寥廓”则描绘了广阔的天地,象征着诗人广阔的胸怀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整体而言,《江行》一诗通过对江边景色的细腻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远方的向往。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古郡裁仪自太平,百艘初奏夜严声。
渔挝鼓史催三奏,龙角单于动五更。
岸柳青烟留帐饮,堤莲红焰耿纱明。
津亭独坐逌然笑,不似池蛙两部鸣。
人物渺然,蕙兰椒艾,孰臭孰香。
昔尹公和靖,与龟山老,虽同名节,却异行藏。
尹在当年,深居养道,亲见兵戈兴洛阳。
杨虽出,又何畀於蔡,何救於章。
公今为尹为杨。
这一著须平心较量。
正南洲潢弄,西淮鼎沸,廷绅噤舌,举国如狂。
招鹤亭前,居然高卧,许大乾坤谁主张。
公须起,要擎天一柱,支架明堂。
首尾四年,台省好官,都做一回。
便前头更有,合当做底,何妨且恁,猛省归来。
甲第新成,开尊行乐,脆管繁弦十二钗。
回头笑,这狂生无用,削尽官阶。
狂生真个狂哉。
泼性气年来全未灰。
有龙鳞凤翼,不能攀附,牛衣渔具,早已安排。
烂煮园蔬,熟煨山芋,白发苍颜穷秀才。
官休做,莫狂无处著,送去琼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