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原诗客,中书号舍人。
来时同襆被,归路自风尘。
台阁花如锦,关河柳不春。
不如归去好,傲骨自嶙峋。
工部原诗客,中书号舍人。
来时同襆被,归路自风尘。
台阁花如锦,关河柳不春。
不如归去好,傲骨自嶙峋。
这首诗描绘了两位友人在科举考试中的不同命运,以及诗人对他们的陪伴与情感的表达。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两位友人的经历与自己的遭遇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首联“工部原诗客,中书号舍人”点明了两位友人的身份,一位是工部官员,另一位是中书舍人,都是朝廷中的重要职位。接着,“来时同襆被,归路自风尘”通过对比手法,描述了他们一同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的情景,以及各自归途的不同境遇。这里“同襆被”暗示了共同的出发点,而“自风尘”则预示了各自不同的命运。
颔联“台阁花如锦,关河柳不春”进一步描绘了两位友人在京城的经历。台阁象征着权力与荣耀,花如锦比喻其繁华与美好;而关河柳不春,则暗示了环境的萧瑟与内心的失落。这一联通过自然景象的对比,反映了人物心境的变化。
颈联“不如归去好,傲骨自嶙峋”表达了诗人对两位友人的劝慰与自我反思。在经历了科场的起伏后,诗人认为回归平静的生活或许更为适宜,同时也暗含了自己的傲骨不屈,即使遭遇挫折,也要保持独立与尊严。
整首诗情感深沉,通过对人物命运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清代末年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的复杂心态,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驺衍何堂堂,与人谈九州。
彼亦持方柄,圆凿何能投。
诸家顿罗网,探处无人钩。
悠悠四千载,此子出一头。
飞蛇腾上屋,铁脚沙中蛑。
岂能道羊角,胜于童首虬。
二足既插地,大老施鞭鞧。
猖狂亦不贵,庶哉骐骥流。
江河蹈空阔,蓦涧超凡沟。
所以龌龊语,孟荀两不收。
真气浩如水,不得同浮沤。
墨子矧脱烂,泥土不足抔。
上不为曾参,下亦当黔娄。
玆道亦已摈,何须君力摎。
与君不胡越,百岁期同舟。
兼旬惜我别,万言致绸缪。
为君覆此著,以当琼琚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