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奇今昔几人来,小院初为上客开。
佛有慧灯曾不夜,天飞明镜复当台。
旌旄缭绕移烟树,筇屐从容踏翠苔。
拈韵禅床吟未了,袈裟长揖使星回。
探奇今昔几人来,小院初为上客开。
佛有慧灯曾不夜,天飞明镜复当台。
旌旄缭绕移烟树,筇屐从容踏翠苔。
拈韵禅床吟未了,袈裟长揖使星回。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雅集的场景,充满了文人墨客的风雅与禅意。首句“探奇今昔几人来”引出主题,暗示了探索与发现的精神,同时也点出了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变迁。接着,“小院初为上客开”则描绘了主人对宾客的热烈欢迎,小院作为聚会的场所,显得温馨而庄重。
“佛有慧灯曾不夜”一句,借用了佛教中的“慧灯”比喻智慧的光芒,强调了智慧在人生旅途中的重要性,即使在黑夜中也能照亮前行的道路。“天飞明镜复当台”则以天空中的明镜比喻清澈的内心世界,象征着高远的境界和内心的纯净。
“旌旄缭绕移烟树,筇屐从容踏翠苔”两句,通过描绘旌旗飘扬、竹杖木履踏过青苔的画面,展现了文人雅士的闲适与自在,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状态。
“拈韵禅床吟未了,袈裟长揖使星回”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拈韵”、“禅床”、“吟未了”等词,表现了文人们在禅意中寻找灵感、自由创作的情景;“袈裟长揖使星回”则可能暗喻了文人们在追求精神自由的同时,也对世俗权力有所反思,体现了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超脱的精神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明代末期文人墨客的生活情趣、精神追求以及对自然、禅学的深刻理解,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奠国荷隆栋,扶世纳夷轨。
勋庸书盟府,名氏垂信史。
画饼既无成,坠甑亦云已。
幽哦陶倦情,閒读探玄理。
嗜古植雅正,愤俗馘淫靡。
尚堪辈前哲,未屑睨馀子。
寒门车马绝,良月风日美。
旁近东西邻,邂逅二三士。
无钱焉能神,有酒犹粗旨。
炙脔割肥羊,鲙材斫长鲤。
随分匪强致,乘兴肯中止。
钩深出该洽,砭疾伐鄙俚。
缩颈罚令苛,抚掌戏语绮。
豪歌眇群儿,大笑惊数里。
一翁醉而踣,两生掖不起。
心广穷亦乐,气衰老且死。
生生天壤间,知命者罕尔。
予将归万山,后日当忆此。
汉代哀牢种,泸南大渡河。
其都居善阐,有水号牂牁。
丞相祠诸葛,将军畏伏波。
石扶碑故在,铜作柱难磨。
古但羁縻耳,今如震慑何。
一戎平六诏,万旅削三峨。
跣足遑机弩,毡头敢荷戈。
鬼王牵骏驵,泯国效文螺。
梵供花优钵,经传叶贝多。
异香燃笃耨,硕果啖波罗。
碧钿悬珠珥,银钩摘象驮。
深秋如夏热,穷腊亦春和。
雾毒飞鸢堕,风腥巨蟒过。
已还生定远,犹类病维摩。
宦思轻髦梗,閒心愿涧阿。
此乡非瘴土,何幸小婆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