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佩亦去,佩空人自空。
情知不嬿婉,犹道有无中。
人去佩亦去,佩空人自空。
情知不嬿婉,犹道有无中。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名为《江皋解佩》。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与隐喻,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情感与哲理。
首句“人去佩亦去”,描绘了一个场景:当一个人离开后,他所佩戴的饰品也随之消失。这里,“佩”不仅指实际的饰品,也象征着情感的寄托或记忆的载体。随着人的离去,这些象征物也随之消逝,暗示了情感的终结与失落。
接着,“佩空人自空”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的空虚感。即使饰品还在,但失去的人已不在身边,内心的空洞与孤独感依然存在。这里的“空”字,既指物质上的空缺,也指精神上的空虚,表达了深深的哀愁与无奈。
“情知不嬿婉,犹道有无中。”这句话揭示了情感的复杂性。即使知道情感已经不再甜美(嬿婉),人们仍然在内心深处保留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仿佛在“有无中”寻找着一丝慰藉。这里的“有无中”,既是现实与回忆之间的模糊地带,也是情感与理智之间的拉扯。
最后,“犹道有无中”一句,以一种淡淡的哀愁收尾,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面对现实时的无奈与释然。整个诗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情感与存在的深刻洞察。
条风泛轻春,野碧润如雨。
幽人有新怀,相携玩山水。
岩花既菲菲,溪石亦齿齿。
意行无前期,适趣成坐起。
况兹豪俊姿,陶写出妙理。
东山携妓游,风流未余美。
持杯劝松风,韶濩忽盈耳。
归来乐未央,题诗寄幽绪。
中天悬高台,上有仙人家。
云窗织流月,石磴凌飞霞。
帘萦翡翠丝,壁粲芙蓉砂。
群仙恣遨游,青鸾骖羽车。
左携若木枝,右折蟠桃花。
斡旋雨露功,吞吐日月华。
愿苏颠崖氓,天瓢浩无涯。
草木悉沾濡,遂及蒹与葭。
斋居胡为见云壑,白日虚岚满秋幌。
何水深蟠地底回,层崖险历空中上。
苍茫不知开辟始,咫尺须论数千丈。
林湍远岫微有无,岩畔精蓝蔚萧爽。
杂树悬罗拂轻黛,寒松覆谷含清响。
仙源或在人间世,洞口孤舟欲长往。
嗟我平生最漂泊,中年万事何鞅掌。
忆昨征行多所经,至今绝境怀幽想。
雷霆半夜山忽至,风雨三春石应长。
对坐聊歌隐士芝,无因一试仙人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