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重长筵桦烛迟,闲情收拾付红丝。
懒教夜半求如愿,笑看灯前拜阿宜。
一辈晨昏莱子梦,两年兄弟杜陵诗。
无多残腊堂堂去,又耐寒风著意吹。
珍重长筵桦烛迟,闲情收拾付红丝。
懒教夜半求如愿,笑看灯前拜阿宜。
一辈晨昏莱子梦,两年兄弟杜陵诗。
无多残腊堂堂去,又耐寒风著意吹。
这首清代诗人梁同书的《除夕》描绘了除夕夜的欢乐与闲适氛围。首句“珍重长筵桦烛迟”写出了长桌宴席上桦烛燃烧缓慢,暗示着夜晚的漫长和人们对于团聚的珍视。"闲情收拾付红丝"则表达了诗人将闲暇的心情寄托于红丝线编织的情谊之中,可能是准备送给亲朋好友的新年礼物。
接下来,“懒教夜半求如愿”流露出诗人不愿在半夜去追求难以实现的愿望,更愿意享受当下,笑着欣赏眼前的家庭聚会。“笑看灯前拜阿宜”描绘了家人围坐灯下,互相祝福的温馨场景,其中“阿宜”可能是对家人的昵称,增添了亲切感。
“一辈晨昏莱子梦,两年兄弟杜陵诗”回忆过去一年的时光,既有对家庭生活的感慨,也有对友情的怀念。诗人以“莱子梦”和“杜陵诗”两个典故,寓言生活琐事和文学交流,展现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最后两句“无多残腊堂堂去,又耐寒风著意吹”寓意新年的到来,腊月将尽,但严冬的寒风也挡不住节日的热闹气氛。堂堂离去的“残腊”象征旧岁的结束,而“又耐寒风著意吹”则预示着新的一年坚韧不屈的精神面貌。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除夕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家庭团聚的温馨、亲情友情的深厚以及对新年的期待,富有生活情趣和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