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王畿得右肱,三关西去铁为城。
欲求士饱民安日,符钥须还授老成。
千里王畿得右肱,三关西去铁为城。
欲求士饱民安日,符钥须还授老成。
此诗《次保定》由明代学者罗钦顺所作,其深沉的政治见解与对国家治理的独到思考跃然纸上。诗中以“千里王畿得右肱,三关西去铁为城”开篇,形象地描绘了边疆重镇保定在国家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将其比喻为王畿的右臂和西面的铁壁长城,凸显其战略价值。
接下来,“欲求士饱民安日,符钥须还授老成”两句,则是诗人对于如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深刻思考。他认为,要达到百姓丰衣足食、社会安定的局面,关键在于选拔和任用经验丰富的老成之士,掌握国家的权力与政策制定。这不仅是对当时政治局势的直接反映,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才选拔和国家治理的高度关注与独到见解。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既展现了保定作为边防重镇的战略意义,又提出了关于国家治理的重要观点,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政治智慧和人文关怀。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