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不在远,妆台当目前。
只言他人媸,长谓自己妍。
人亦不能别,镜亦不能宣。
遂使效颦子,翻希惑者怜。
明镜不在远,妆台当目前。
只言他人媸,长谓自己妍。
人亦不能别,镜亦不能宣。
遂使效颦子,翻希惑者怜。
这首诗通过比喻和对比,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自我认知的偏差与盲从。诗人以“明镜”象征客观公正的判断,而“妆台”则代表主观的自我审视。通过“明镜”与“妆台”的对比,诗人指出人们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却忽视自己的不足,甚至盲目地模仿他人,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他人的认可或同情。
“只言他人媸,长谓自己妍”,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自我评价时的偏颇心态,即倾向于贬低他人,夸大自己的优点。这种行为不仅反映了个体认知的局限性,也揭示了社会评价标准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人亦不能别,镜亦不能宣”,进一步强调了客观判断的困难。无论是人还是镜子,都无法完全准确地辨别事物的本质,这暗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最后,“遂使效颦子,翻希惑者怜”,通过“效颦子”这一典故(指东施效仿西施皱眉以求美,结果适得其反),诗人表达了对盲目模仿和追求外在认可行为的批判。同时,也提醒人们,过分依赖他人的看法和认同,可能会导致自我迷失和被误导。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明镜”与“妆台”的对比,以及对“效颦子”故事的引用,深刻探讨了自我认知、社会评价和个人价值追求之间的关系,具有深刻的哲学意味和现实意义。
雨叶吟蝉,露草流萤,岁华将晚。
对静夜无眠,稀星散、时度绛河清浅。
甚处画角凄凉,引轻寒催燕。
西楼外,斜月未沈,风急雁行吹断。此际怎消遣。
要相见、除非待梦见。
盈盈洞房泪眼,看人似、冷落过秋纨扇。
痛惜小院桐阴,空啼鸦零乱。
厌厌地,终日为伊,香愁粉怨。
蒲叶清浅水,杏花和暖风。
地偏缘底绿,人老为谁红。
夜深风雨撼庭芭,唤起新愁乱似麻。
梦觉尚疑身似蝶,病苏方悟影非蛇。
浇肠竹叶频生晕,照眼银釭自结花。
我在故乡非逆旅,不须杜宇唤归家。
邻家不识斗鸡翁,闭户能齐隐者风。
顾步曾为小山客,成名因事大江公。
一身千里寒芜上,单马重裘腊月中。
寂寂故园行见在,暮天残雪洛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