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倚修竹,散步咏凉天。
素娥应是无恨,玉貌似当年。
月照阑干花影,花底玉笙双髻,清福几人全。
云捧夜珠出,置我掌中间。绛河转,银烛灺,未成眠。
人生离别何恨,菱镜有时圆。
昨夜双桐吟雨,今夜两星添柳,人意判温寒。
千里共明月,持此慰婵娟。
日暮倚修竹,散步咏凉天。
素娥应是无恨,玉貌似当年。
月照阑干花影,花底玉笙双髻,清福几人全。
云捧夜珠出,置我掌中间。绛河转,银烛灺,未成眠。
人生离别何恨,菱镜有时圆。
昨夜双桐吟雨,今夜两星添柳,人意判温寒。
千里共明月,持此慰婵娟。
这首诗是清代末期诗人樊增祥的《水调歌头·其二》,以月夜散步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月色、离别和人生的感慨。首句“日暮倚修竹”描绘了诗人傍晚时分倚靠在修长的竹子旁,暗示了他内心的宁静与闲适。接着,“散步咏凉天”写他在凉爽的天气中漫步,边走边吟诵,流露出对自然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
“素娥应是无恨,玉貌似当年”借月宫仙女嫦娥的形象,表达对美好事物如昔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月照阑干花影,花底玉笙双髻,清福几人全”通过月光洒落、花影摇曳和笙乐声中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间幸福的追求。
下片转入更深的内心世界,“云捧夜珠出,置我掌中间”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夜明珠,表达了诗人对月光的亲近和珍视。“绛河转,银烛灺,未成眠”描绘了夜晚的景象,暗示诗人因思绪万千而难以入眠。“人生离别何恨,菱镜有时圆”表达了对离别的淡然态度,认为人生离合本是常态,如同菱镜有时会映照出圆满的景象。
最后两句“昨夜双桐吟雨,今夜两星添柳,人意判温寒”借景抒情,通过雨打双桐和星辰增添柳树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季节更迭和人事变迁的敏感。“千里共明月,持此慰婵娟”则寄寓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希望借明月传递情感,给予安慰。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