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自咸通后,流散不复雅。
因仍历五代,秉笔多艳冶。
高公在紫微,滥觞诱学者。
自此遂彬彬,不荡亦不野。
惜哉伤躁进,忤旨出阁下。
吾君登大宝,兑泽连霶洒。
均阳又淮阳,移徙曾不暇。
遂无牵复命,虚偶文明化。
何路得自新,赍志入长夜。
人谓责太深,终于郡司马。
文自咸通后,流散不复雅。
因仍历五代,秉笔多艳冶。
高公在紫微,滥觞诱学者。
自此遂彬彬,不荡亦不野。
惜哉伤躁进,忤旨出阁下。
吾君登大宝,兑泽连霶洒。
均阳又淮阳,移徙曾不暇。
遂无牵复命,虚偶文明化。
何路得自新,赍志入长夜。
人谓责太深,终于郡司马。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禹偁的作品,名为《五哀诗》。诗中通过对历史上的文学流变和个人遭遇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学风格变化以及个人的仕途坎坷的感慨。
“文自咸通后,流散不复雅”一句,指出了唐朝咸通年间之后,文学风格开始走向衰败,不再如前那样雅正。咸通是唐僖宗李儇的年号,也标志着唐代文学由盛转衰的一个分水岭。
“因仍历五代,秉笔多艳冶”则描绘了五代时期文人手中的笔墨,往往流露出过度的华丽与浮夸,缺乏深沉的内涵。这里的“艳冶”指的是文学作品中过分注重辞藻和形式的装饰,而忽视了内容的深度。
接下来的“高公在紫微,滥觞诱学者”提到了诗人王禹偁所尊崇的文学典范“高公”,即北宋初年的文学家高锴,他的地位如同星辰之中的紫微,而他的教导却被后来的学者过度解读和滥用。
“自此遂彬彬,不荡亦不野”则表明了诗人对于文学风格的看法,认为既要避免平庸无奇,也要防止狂放不羁。这里的“彬彬”形容文学作品温文尔雅,但缺乏力量和个性。
“惜哉伤躁进,忤旨出阁下”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仕途遭遇的感慨,“伤躁”指的是心情的不宁静,可能是由于仕途的坎坷或者个人情感的波动。这里“忤旨”意味着违逆上意,被贬官而出阁下。
诗人接着写道:“吾君登大宝,兑泽连霶洒”,表达了对宋太宗赵炅即位和国泰民安的祝福。这里“兑泽连霶洒”形容的是恩泽广施,如同天降甘露。
“均阳又淮阳,移徙曾不暇”则描绘了诗人被贬官后两次迁徙的地方名称,但却没有时间去好好体会和感受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因为心中充满了忧虑。
“遂无牵复命,虚偶文明化”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法挽回过去失误的无奈,以及对个人命运与国家文化发展之间关系的反思。这里的“虚偶”意味着空有其名,而缺乏实质。
最后,“何路得自新,赍志入长夜”则是诗人对于未来迷茫和渴望自我更新的感慨。“赍志入长夜”形容的是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带入漫长而又黑暗的夜晚中去寻找实现的机会。
全诗通过对个人遭遇与文学风格变迁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命运和时代文化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