奄忽成捐馆,平生不问家。
旌书卿士贵,箦称大夫华。
草圣留山寺,萍踪断海涯。
藏舟向何处,那复是乘槎。
奄忽成捐馆,平生不问家。
旌书卿士贵,箦称大夫华。
草圣留山寺,萍踪断海涯。
藏舟向何处,那复是乘槎。
这首挽诗表达了对逝者张允清的深切哀悼与缅怀。首句“奄忽成捐馆”描绘了生命的短暂与不可预知性,暗示张允清的离世突然而令人措手不及。接着“平生不问家”则可能意味着张允清一生淡泊名利,不为世俗所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旌书卿士贵,箦称大夫华”两句通过描述张允清去世时的仪式与哀荣,展现了其生前的显赫地位与社会影响力。旌书,即表彰的文书;箦称,指灵床上悬挂的牌位,这里用“大夫华”来形容其去世后的哀荣,显示出对逝者的尊敬与怀念。
“草圣留山寺,萍踪断海涯”则进一步展示了张允清的个人风采与成就。草圣,形容书法之高超;山寺,可能是指他生前喜爱游览或修行的寺庙;萍踪,比喻行踪不定,这里可能指的是他广泛游历的足迹;断海涯,可能象征着他的足迹遍及四海,留下深远的影响。这两句通过自然界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张允清的个性与成就。
最后,“藏舟向何处,那复是乘槎”以“藏舟”这一典故,表达了对逝者的追思与不舍。藏舟,出自《汉书·东方朔传》,东方朔曾乘木筏至天河,后将木筏藏于海上,象征着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与探索。在这里,诗人借“藏舟”的故事,寄托了对张允清精神追求与人生境界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深怀念与不舍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沉的情感,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也展现了对其生平事迹与精神风貌的深刻缅怀,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挽歌。
结屋近荆溪,茅檐绿树齐。
竹阴门内外,草色路东西。
山翠钩帘入,岚浓扫榻迷。
雨侵琴荐湿,花覆笔床低。
引涧滋瓜圃,开渠灌药畦。
萝穿牵石树,鹤步落花泥。
听鸟停杯酌,看云倚杖藜。
柳深频见燕,村迥不闻鸡。
妇足蚕千箔,儿勤雨一犁。
著书藏箧笥,写偈寄招提。
日落兵尘起,烟横战马嘶。
移家同雁逐,择木羡禽栖。
绘景娱亲忆,装潢命客题。
邸窗时展玩,归思倍凄凄。
浦口寒烟生白波,蘋花风急棹舟过。
人家一路青山下,只有秋田落雁多。
湖口寒山苍,芳草犹未歇。
扁舟谐远寻,旷然向云阙。
北风芦苇鸣,白日波上没。
其时鸿雁来,拥棹蛟龙窟。
遂歌沧浪清,而乃濯玄发。
风气逗天影,萝雨泽人骨。
石上弹玉琴,清响在林樾。
到家兴未已,梦绕松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