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历阳来,访君得少息。
登堂默无语,见者称目击。
去年糁江上,群盗罗剑戟。
君时濡须游,入山笑相揖。
肩担祖师禅,问答挥即栗。
岂惟警聋瞆,亦足慰岑寂。
春容褪丹青,雨意铺水墨。
定将傥赴感,澄霁自端的。
麦秋数日间,饥肠颇贪得。
兵馀敝庐尽,何独空四壁。
维摩幸无恙,胡避有新室。
白云本无心,能归定能出。
岿然三杰峰,况是旧相识。
我有半仙丹,和剂等菖术。
为言山中人,蟠桃已成实。
扁舟历阳来,访君得少息。
登堂默无语,见者称目击。
去年糁江上,群盗罗剑戟。
君时濡须游,入山笑相揖。
肩担祖师禅,问答挥即栗。
岂惟警聋瞆,亦足慰岑寂。
春容褪丹青,雨意铺水墨。
定将傥赴感,澄霁自端的。
麦秋数日间,饥肠颇贪得。
兵馀敝庐尽,何独空四壁。
维摩幸无恙,胡避有新室。
白云本无心,能归定能出。
岿然三杰峰,况是旧相识。
我有半仙丹,和剂等菖术。
为言山中人,蟠桃已成实。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的会面情景,诗中流露出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和对禅学的探讨。开篇“扁舟历阳来,访君得少息”表明诗人乘坐平底小船经过历阳来到朋友处,希望得到片刻的安宁。紧接着“登堂默无语,见者称目击”则展示了两人的会面之情深,连语言都变得多余,只需一眼相望便心灵相通。
诗中还回忆去年江上的往事,“去年糁江上,群盗罗剑戟”,这里透露出一种对过去动荡不安的记忆。随后“君时濡须游,入山笑相揖”则转而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在自然中自由漫步的情景,其中“濡须”一词增添了诗人与友人的亲密氛围。
接下来的“肩担祖师禅,问答挥即栗”表达了对禅学的探求和理解,而“岂惟警聋瞆,亦足慰岑寂”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精神追求对于心灵的安慰作用。
在诗的后半部分,“春容褪丹青,雨意铺水墨”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感的深刻体验。紧接着“定将傥赴感,澄霁自端的”则表明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在最后几句中,“麦秋数日间,饥肠颇贪得”透露了一种对生活简单满足的情怀,而“兵馀敝庐尽,何独空四壁”则表现了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超然态度。随后“维摩幸无恙,胡避有新室”则是诗人表达自己对于精神避难所的追求。
结尾处,“白云本无心,能归定能出”展示了一种禅宗思想,即对自然的顺应和自在。最后,“岿然三杰峰,况是旧相识”、“我有半仙丹,和剂等菖术”则是在表达诗人对于山中生活的向往,以及一种神仙般的药物修炼。而“为言山中人,蟠桃已成实”则暗示了一种隐逸生活的自足与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友情、自然和禅学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宁静。
鼎湖昼曀龙无所,席藁孤臣泪如雨。
香草庵前魂夜飞,臣报其君子肖父。
一树冬青半欲枯,枝上灵禽自俦伍。
铁函荒井抱遗编,时有风流照毫楮。
翛然落墨仿倪迂,寂寂空岩带平楚。
当年思肖画兰花,只画根茎不画土。
涧上襟情亦似之,自与草堂心独苦。
我今读画缅遗风,江南鬼哭珍珠坞。
埋骨凭将卖字人,更与流传《表忠补》。
好把严陵五百篇,留伴此图共千古。
水落晴沙高,颧鸣霜野冷。
我来越彭蠡,及此秋光迥。
林岫远参错,洲溆互陵亘。
鱼龙气不骄,鸨鹢散游泳。
川途玩回转,欹疾孤帆影。
洪流既归壑,巨薮失溟涬。
乃知造化根,终焉返虚静。
沿溯过连圻,苍然见西岭。
暧暧斜阳中,悠悠动渔艇。
异人不可求,松门企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