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岂无石,厥状皆可荐。
端然遇良工,坐使天质变。
或裁基栋宇,礧砢成广殿。
或剖出温瑜,精光具华瑱。
或将破仇敌,百炮资苦战。
或用镜功名,万古如会面。
今之洞庭者,一以非此选。
槎牙真不才,反作天下彦。
所奇者嵌崆,所尚者葱茜。
旁穿参洞穴,内窍均环钏。
刻削九琳窗,玲珑五明扇。
新雕碧霞段,旋破秋天片。
无力置池塘,临风只流眄。
他山岂无石,厥状皆可荐。
端然遇良工,坐使天质变。
或裁基栋宇,礧砢成广殿。
或剖出温瑜,精光具华瑱。
或将破仇敌,百炮资苦战。
或用镜功名,万古如会面。
今之洞庭者,一以非此选。
槎牙真不才,反作天下彦。
所奇者嵌崆,所尚者葱茜。
旁穿参洞穴,内窍均环钏。
刻削九琳窗,玲珑五明扇。
新雕碧霞段,旋破秋天片。
无力置池塘,临风只流眄。
这是一首描写太湖石的诗,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展示了太湖石独特的美丽与实用。开篇即以“他山岂无石,厥状皆可荐”强调其他山中的石头虽多,但无法与太湖石相提并论。
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示了太湖石在不同场合下的应用。从“端然遇良工,坐使天质变”可见,太湖石在巧手工匠的雕琢下能改变其原本的面貌,成为各种建筑装饰的材料,如“礧砢成广殿”,或是精美的艺术品,“剖出温瑜,精光具华瑱”。太湖石不仅用于平和的场合,也能用来增强军事实力,“或将破仇敌,百炮资苦战”。
此外,它还可被雕刻成镜子,留名后世,“或用镜功名,万古如会面”。诗人通过这些描述,表达了太湖石的多功能性和其在各个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停留在这些常见的应用上,而是转向对比,指出现在所见的洞庭湖之景与以往的太湖石大相径庭,“今之洞庭者,一以非此选”。这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于现实中无法找到与传说中美丽、强大的太湖石相匹配的自然景观感到遗憾。
接下来的“槎牙真不才,反作天下彦”可能是在自谦,同时也在表达对自己才能的不满和对理想之物的向往。而“所奇者嵌崆,所尚者葱茜”则继续描绘太湖石的独特之处,它们既有陡峭险峻的一面,也有柔美细腻的一面。
诗中后续部分对太湖石的雕刻和装饰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例如“旁穿参洞穴,内窍均环钏”和“刻削九琳窗,玲珑五明扇”,这些描写展示了工匠们在雕刻中所展现出的技艺和太湖石的精致美丽。
结尾处,“新雕碧霞段,旋破秋天片”可能是在表达太湖石被雕刻后所呈现的新景象,以及这种景象如同破晓后的秋日天空一般清新脱俗。最后“无力置池塘,临风只流眄”则是诗人在面对如此美丽的自然景观时感受到的无力感和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通过对太湖石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物质与文化创造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
闻道西京寇,犹多虎豹群。
过秦应有论,谕蜀可无文。
未返巴山使,空悬栈道军。
烦将父老意,归报圣明君。
垂老黄州客,高秋赤壁船。
三分留古迹,两赋到今传。
落日寒江动,青天断岸悬。
画图谁省识,千载尚风烟。
红菊开时暮,亭亭冠物华。
亦知颜色好,不是艳阳花。
罗绮娇秋日,楼台媚晚霞。
清香如不改,常傍美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