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来古润峰头行,峰头杰阁凌空横。
帻压圆天若个笠,循檐万国如轻萍。
分昏割晓泰华耸,冲淮突汉黄河清。
浮玉仙坛剑气赤,紫金佛域龙珠明。
归墟宏泄碧海立,大江直下银潢倾。
杨子渡头帆脚正,瞿塘峡口雷霆鸣。
玄鬣长鲸舞北极,朱翎健鸟翔南溟。
龟台霜寒月皎皎,桃都露湿花冥冥。
狠石曾知已化土,瓮城始信空留名。
英雄纷纷何足数,天语察察当心铭。
张骞乘槎实可意,竖亥按步徒劳形。
伸手便堪扶日毂,脱尘底用登蓬瀛。
六气入口凡骨换,回眸一笑清风生。
偶来古润峰头行,峰头杰阁凌空横。
帻压圆天若个笠,循檐万国如轻萍。
分昏割晓泰华耸,冲淮突汉黄河清。
浮玉仙坛剑气赤,紫金佛域龙珠明。
归墟宏泄碧海立,大江直下银潢倾。
杨子渡头帆脚正,瞿塘峡口雷霆鸣。
玄鬣长鲸舞北极,朱翎健鸟翔南溟。
龟台霜寒月皎皎,桃都露湿花冥冥。
狠石曾知已化土,瓮城始信空留名。
英雄纷纷何足数,天语察察当心铭。
张骞乘槎实可意,竖亥按步徒劳形。
伸手便堪扶日毂,脱尘底用登蓬瀛。
六气入口凡骨换,回眸一笑清风生。
此诗《多景楼》由明代诗人清濋所作,描绘了多景楼的壮丽景象与深邃意境。诗中以多景楼为视角,将天地万物尽收眼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首句“偶来古润峰头行”,开篇点题,诗人偶然来到古润峰头,引出对多景楼的探访。接着,“峰头杰阁凌空横”描绘了多景楼矗立于峰顶,仿佛与天空相接,气势非凡。
“帻压圆天若个笠,循檐万国如轻萍”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多景楼比作覆盖天空的帽子,以及沿着屋檐轻轻飘过的万国船只,形象地展示了其高耸与广阔。
“分昏割晓泰华耸,冲淮突汉黄河清”则进一步描绘了多景楼所处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它仿佛能分割昼夜,耸立于群山之上,冲破淮河,突显出黄河的清澈,展现了其超然的自然景观。
“浮玉仙坛剑气赤,紫金佛域龙珠明”两句,通过“浮玉仙坛”、“紫金佛域”的想象,以及“剑气赤”、“龙珠明”的描绘,赋予多景楼神秘而神圣的气息,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
“归墟宏泄碧海立,大江直下银潢倾”继续扩展视野,将多景楼置于广阔的宇宙背景之中,碧海与银河的意象,展现了其宏大的格局与深远的意境。
“杨子渡头帆脚正,瞿塘峡口雷霆鸣”两句,通过具体的地点与自然现象,如杨子渡头的帆船与瞿塘峡口的雷鸣,进一步丰富了画面,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玄鬣长鲸舞北极,朱翎健鸟翔南溟”描绘了北极的长鲸与南溟的健鸟,通过对比,展现了不同地域的自然风貌,同时也寓意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由。
“龟台霜寒月皎皎,桃都露湿花冥冥”则通过龟台的霜寒与桃都的露湿,营造了一种静谧而清冷的氛围,月光皎洁,花影朦胧,增添了诗歌的诗意与美感。
“狠石曾知已化土,瓮城始信空留名”两句,通过历史遗迹的描述,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与历史变迁的感慨,狠石与瓮城虽已化土或空留其名,但它们曾经的存在依然值得铭记。
“英雄纷纷何足数,天语察察当心铭”则从历史人物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对英雄事迹的赞美与反思,认为真正的英雄事迹应当铭记在心,而非仅仅依赖于口头流传。
“张骞乘槎实可意,竖亥按步徒劳形”引用张骞乘槎和竖亥按步的典故,表达了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向往与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伸手便堪扶日毂,脱尘底用登蓬瀛”则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与对超越世俗束缚的渴望,伸手即可触及太阳车轮,摆脱尘世束缚,登上仙境。
“六气入口凡骨换,回眸一笑清风生”最后两句,通过“六气”与“凡骨换”的想象,以及“清风生”的描绘,表达了对精神升华与心灵净化的追求,回眸一笑间,仿佛清风拂面,心境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多景楼及其周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语言华丽,意境深远,富有浪漫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