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门分雪浪,三千馀尺驾虹梁。
垒渊不道蒙神力,观海何曾似洛阳!
鱼鸟逍遥倭鬼遁,轮蹄安稳孽龙僵。
迎潮磊磊支危石,尚与渔家养蛎房。
四十七门分雪浪,三千馀尺驾虹梁。
垒渊不道蒙神力,观海何曾似洛阳!
鱼鸟逍遥倭鬼遁,轮蹄安稳孽龙僵。
迎潮磊磊支危石,尚与渔家养蛎房。
这首诗描绘的是洛阳桥的壮观景象。首句"四十七门分雪浪",以夸张的手法形容大桥如雪浪般分开江水,展现了桥梁的雄伟气势。"三千馀尺驾虹梁"进一步强调了桥的长度,犹如彩虹横跨江面,富有奇幻色彩。
"垒渊不道蒙神力"表达了诗人对桥建造者的赞美,认为这座桥的建设仿佛蕴含着神的力量。"观海何曾似洛阳"则通过对比,暗示洛阳桥的气势和洛阳城的繁华相媲美。
"鱼鸟逍遥倭鬼遁,轮蹄安稳孽龙僵"运用了象征手法,鱼鸟在桥下自由游弋,倭寇(可能指外来侵略者)望而却步,车轮平稳过桥,连孽龙(可能指自然灾害)也被镇住,展现了桥的稳固和保护作用。
最后一句"迎潮磊磊支危石,尚与渔家养蛎房"描绘了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桥基稳固,足以抵挡潮汐冲击,同时也为渔家提供了养蚝的场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象征,赞美了洛阳桥的壮丽、稳固和对周边环境的积极影响,展现了古代桥梁建筑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