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儒墨互攻排,此事吾尝体认来。
一向嵩山面空壁,一于骊岫拨残灰。
贤如颜闵今亡矣,古有彭聃安在哉。
岁晚雪中逢族子,退之至此未忘骸。
纷纷儒墨互攻排,此事吾尝体认来。
一向嵩山面空壁,一于骊岫拨残灰。
贤如颜闵今亡矣,古有彭聃安在哉。
岁晚雪中逢族子,退之至此未忘骸。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刘克庄所作,名为《和竹溪三诗(其二)》。诗中通过对儒墨争辩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于古代贤者颜回、彭聃的怀念,以及对于世事变迁的感慨。
“纷纷儒墨互攻排,此事吾尝体认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儒家与墨家(道家)争辩之风的反思,认为这种争论是无谓且徒劳的。
“一向嵩山面空壁,一于骊岫拨残灰。”这里借用嵩山和骊岫两个地方,象征着诗人心中的两种精神追求。嵩山代表道家的清静无为,而骊岫则是儒家学者曾参之墓,象征着儒家的仁义礼智。
“贤如颜闵今亡矣,古有彭聃安在哉。”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贤者的怀念。颜回和彭聃都是春秋时期的贤人,颜回以其谦逊著称,而彭聃则以其清贫自守著称。
“岁晚雪中逢族子,退之至此未忘骸。”最后两句写诗人在岁末的雪中偶遇同族之子,心中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不忘初心的坚持。
整首诗通过对古今贤者的怀念,以及对于儒墨争辩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