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都党锢起,汉祚既亦哀。
老瞒惮名义,大业归曹丕。
昔闻商王纣,暴虐日以滋。
西伯终北面,武王始戎衣。
曹氏父子间,其迹颇拟之。
如何百世下,直笔不可欺。
失得置勿论,秉心在公私。
至哉文王德,千载有光辉。
东都党锢起,汉祚既亦哀。
老瞒惮名义,大业归曹丕。
昔闻商王纣,暴虐日以滋。
西伯终北面,武王始戎衣。
曹氏父子间,其迹颇拟之。
如何百世下,直笔不可欺。
失得置勿论,秉心在公私。
至哉文王德,千载有光辉。
此诗《读史四首(其一)》由元代诗人叶懋所作,通过对比历史人物与事件,展现了对历史公正评判的深刻思考。
首句“东都党锢起,汉祚既亦哀”,开篇即点明了东汉末年党锢之祸的兴起,暗示了汉朝国运的衰败。接着,“老瞒惮名义,大业归曹丕”一句,将目光转向曹操,指出他虽畏惧名节,但最终成就了大业,归顺于曹丕。这一转折,暗含了对历史人物复杂性格和命运的探讨。
“昔闻商王纣,暴虐日以滋。西伯终北面,武王始戎衣。”这几句则以商纣王与周文王、武王为例,强调了权力与道德之间的冲突,以及最终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商纣王的暴政与周文王、武王的仁德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历史的正邪较量。
“曹氏父子间,其迹颇拟之。”承上启下,将曹操与曹操父子与前文的历史人物相比较,暗示了他们行为的相似之处,同时也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如何百世下,直笔不可欺。”这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历史公正记录的渴望,认为即便是经过百年乃至千年,历史的真相也不应被歪曲或掩盖。
“失得置勿论,秉心在公私。”诗人在此强调了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超越个人得失,以公正之心衡量其行为的公私性质,体现了对历史评价标准的深入思考。
最后,“至哉文王德,千载有光辉。”诗人将文王的德行作为最高标准,赞美其德行的永恒价值,表达了对理想君主品德的向往与崇敬。
综上所述,《读史四首(其一)》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对比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公正性、道德价值以及理想君主品德的深刻思考,语言凝练,寓意深远。
晓发建溪道,双旌拂曙行。
长江净如苔,晴影上危城。
宦游当盛时,岂惮万里程。
轮蹄满脩途,舟车戒晨征。
古驿出高阁,细雨鸣仓庚。
君当英妙龄,昂藏负才名。
挟策对彤墀,袍笏承恩荣。
乘骢峨豸冠,柏府扬休声。
挺挺冰雪姿,皎皎秋蟾明。
宠命自天来,持节向南溟。
六诏古炎方,控引川与荆。
君有经济才,旬宣看隆平。
蹇予海南时,误辱君褒旌。
暌违几星霜,瞻恋恒萦萦。
兹当远别离,一尊话邮亭。
川原阻且脩,缱绻难为情。
好风送微凉,绿树敷繁阴。
孤鸟望中没,群峰天际横。
行行毋需留,新恩出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