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三度扈王师,诸将从公受指麾。
赐解御裘冬觉暖,诏裁密旨夜常随。
前筹不数貔貅力,末命仍归喉舌司。
万里回銮惊驾晏,军中未有一人知。
野狐三度扈王师,诸将从公受指麾。
赐解御裘冬觉暖,诏裁密旨夜常随。
前筹不数貔貅力,末命仍归喉舌司。
万里回銮惊驾晏,军中未有一人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敏杨太师的英勇与忠诚,通过细节展现其在军队中的重要地位和对君主的绝对效忠。
首联“野狐三度扈王师,诸将从公受指麾”,以“野狐”比喻杨太师,暗示其虽出身低微,却能三次辅佐君主,率领大军,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君主的忠诚。同时,“诸将从公受指麾”则强调了杨太师在军队中的权威和影响力。
颔联“赐解御裘冬觉暖,诏裁密旨夜常随”,通过“御裘”和“密旨”的描述,展现了杨太师在君主身边的特殊地位和受到的信任。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他所穿的御赐之裘也能让人感到温暖;而夜晚,他更是随侍君主左右,传达密旨,体现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颈联“前筹不数貔貅力,末命仍归喉舌司”,进一步赞扬了杨太师的智慧和忠诚。这里的“前筹”指的是之前的策略或计划,“貔貅力”象征着军队的力量,而“末命仍归喉舌司”则表明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杨太师也依然坚守在君主身边,负责传达君主的命令,显示了其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
尾联“万里回銮惊驾晏,军中未有一人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杨太师去世时的情景。尽管君主返回京城的行程被杨太师的突然离世所打断,但这一事件在军中却鲜为人知,突出了杨太师在军队中的低调和默默无闻,以及其去世对君主和军队产生的巨大影响。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杨太师生前事迹的描绘,展现了其在军事、政治上的卓越贡献和对君主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对其逝世的深切哀悼之情。
山馆吟馀山月斜,东风摇曳拂窗花。
岂知驱马无闲日,长在他人后到家。
孤剑向谁开壮节,流年催我自堪嗟。
灯前结束又前去,晓出石林啼乱鸦。
栖乌喜林曙,惊蓬伤岁阑。
关河三尺雪,何处是天山。
朔风无重衣,仆马饥且寒。
惨戚别妻子,迟回出门难。
男儿值休明,岂是长泥蟠。
何者为木偶,何人侍金銮。
郁郁守贫贱,悠悠亦无端。
进不图功名,退不处岩峦。
穷通在何日,光景如跳丸。
富贵苦不早,令人摧心肝。
誓期春之阳,一振摩霄翰。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